“恐写症”患者的自我救治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委组织部 卫小雨

回想入职之初,每天积极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可最怕领导一句话,“明天开会,抓紧时间拟个稿!”可见,年轻干部的“恐写症”不是多么稀有的“病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年轻干部队伍当中的“流行病”。实际上,许多年轻干部并未经过深思或者实践就开始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能写、不擅写,不愿迈出“试一试”“练一练”的艰难一步。而实践证明,当突破了自我束缚的枷锁,握紧笔杆,从敢写到能写再到乐写,年轻干部定能在“爬格子”的过程中成长与成功。

多听多看多思考,点滴积累方有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少年轻干部参加工作伊始,老领导就会给他们灌输“天下文章一大抄”的道理。不得不承认,以往做法、他地经验有其可取之处,适当地吸取借鉴,灵活运用,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而事半功倍,但这并不意味着都可以“拿来即用”。长此以往,接到材料任务时,第一时间不是去“解剖麻雀”,而是“面对参考作,心想鬼窍门”,一番套、抄、交工“三步走”的操作,无形中加剧了“胸中无墨下笔难”的境况。作为一名“拔苗孕穗期”的年轻干部,要知道成为一名“笔杆子”无捷径可走,无诀窍可言。想要下笔成文,当需胸中有墨。为此,要把坚持学习作为一种本领,勤学善思,多积累、多读书、多看报,多读权威刊物,积累写作素材,丰富知识,拓宽思维,开阔眼界,才能练就一手“妙手偶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起初接触文字工作,就喜欢一个人“闭门深耕”,想着自己底子略厚,即使足不出户,也能写下气势恢弘的雄文。但现实却很“残酷”,无数据、无事例、无成效的“三无”成文很快就被打上了“假大空”的印记,注定“业绩”惨淡。现在想想,写一篇稿子无非几步,先定主题、列提纲,在明白自己要写什么之后,再用事例、数据去一点点充实。而事实上,很多年轻干部很自然地省略了最后一步,不是他们不想写,也不是他们没有“墨”,而是没有“事”。要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写材料要向实践要劲儿,从实际出发,材料若是脱离了工作实际,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工作中落实了什么,材料就一五一十写什么;实践中出了什么问题,给了我们什么教训,也要一五一十地体现出来。写材料就是应了毛主席那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经历了,材料才能体现得好。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相信每位“材料人”都不会忘记,那一次次因为文不对题、词不达意,被领导接连返稿的“挫败”之苦,更为煎熬的是由此产生的自我怀疑。十年寒窗苦读竟写不好一篇三百字的通知,费时费力还要接受挫败的滋味,实在是苦不堪言,时至今日,这样的遭遇仍是“家常便饭”。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一些年轻干部“宁可下村一周,不愿执笔半天”,执笔不似往日那般勤快,“笔头”也在长期闲置后出不来水。要知道,文章终归是写出来的,只有把写材料当成事业干,全心投入,才能培养出浓厚的兴趣,真正写出好文章。倘若把写材料当作“苦差事”,看成“大包袱”,一遇到材料不是“复制”就是“对付”,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年轻干部一定要敢于提笔,多写多练,将每篇稿子都看做一场修行,从中悟出感觉,窥得门路,才能写出好文章。

总之,“恐写症”并非无药可治。只有在经历积累的“辛苦”、挫败的“煎熬”、无闻的“孤寒”之后,方能练就“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的本领,在勤思明辨中抒写“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志和情怀。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1-08-13
下一篇 2021-08-13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