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的“三般武艺”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人民政府 王秋怡

我们常常能听到有人将基层干部比作“多面手”,比作“全科医生”,在基层工作,如果不能上接政策、下接百姓,就不能成为党和群众之间合格的桥梁。但是许多干部把自己束在办公室,整日对着电脑、文字,去村里办事,群众不认识你,打个电话联系事情,人家以为你是诈骗不愿意配合,把基层工作真的做成了“上传下达”。要破除这种“不接地气”的局面,基层干部要从“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这三种基本功练起,做到做人接地气,干事有底气。

“千里眼”,会看,看得清群众需求。许多年轻人出了校门考进基层岗位,原本一双看书的眼睛看到基层工作却犯了难。“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的需求是什么,他们的态度怎么样,只有到家里坐着、到地里聊着才能听到真正的大实话。工作中遇到调查群众需求的时候,总是会有一袋米一桶油的标配,但是当我们送东西到他们家时,坐下来好好聊两句,就会知道他不缺米也不缺油,村里独居的老人最担心的是自己住得太偏了,有点事情没有人照顾,想要搬去养老院住;高龄的阿婆可能觉得最近天气太潮湿了,水汽太重,地板总是很滑,房间里需要一个防滑垫,“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群众的需求不是想当然的一袋米一桶油,基层干部不应该有“何不食肉糜”的态度,只有和群众面对面,才能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

“顺风耳”,会听,听懂基层工作秘诀。纸上谈兵是做不好基层工作的,群众工作最怕的就是脱离群众,所以基层干部一定要学会听,一要听前辈的经验,二要听群众的呼声。怎么去和村民沟通,怎么把政策和他们说清楚讲明白,都是一个基层干部应该去研究的工作。就像通知接种疫苗工作,除了基础的打电话、发信息通知外,老同志提出要重用广播,村里的老人总是会忘记什么时候去接种疫苗,但是他们平时都聚在一起,听到广播一放,大家一讨论,就知道是要接种疫苗了,就是结伴去卫生院了,比电话通知更加有效。基层干部身上不能只有“书生气”,更要有“泥土味”,对于前辈的经验要虚心求教,对于群众的呼声要认真聆听,放低姿态,融入到基层工作中去,让逆耳忠言和批评褒奖都成为自己进步的能量。

“飞毛腿”,善做,做出服务群众加速度。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群众有需求,我们有回应”,但是实际工作中许多人深谙“四两拨千斤”的技法,遇到群众反映问题,几句“之后我会联系您的”,就把别人打发了,之后便是丢在了一旁不闻不问,等到群众再次上门,又是一顿忽悠。工作讲求效率,反映的问题没有反馈,一而再再而三,便失去了群众的信任,之后的工作就更加难做了。因此对待工作一定要求有“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把实干吃苦作为提升自己的宝贵经验,锤炼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敬业品质。基层干部要动起来,在田间地头跑起来,在群众中间走起来,在大事小事中忙起来,主动去听、主动去看、主动去学,唯有如此,才能将基层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去,让自己“身”在基层,“心”更在基层。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1-08-24
下一篇 2021-08-24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