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用心“典”亮成长路上“四盏灯”

甘肃省岷县县委组织部 袁城江

回望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援古证今,赋予典故鲜活的时代价值。作为年轻干部,要坚持在学思践悟、身体力行中,用百年大党历久弥坚的精神密码“典”亮成才成长之路。

“典”亮治学之“灯”,就是要在一字妙改中见真知。“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战略高度,将“必如学”改为“必为学”。从“如”到“为”,虽说只有只有一字之差,却深刻阐明了我们党走过百年、恰似风华正茂的秘密所在。其实就是启示我们:“赶考”仍未结束,学习仍需继续。作为党的干部,要把依靠学习作为战胜艰难曲折、夺取新的胜利和推动党的事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法宝,始终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态度对待学习,坚持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克服本领恐慌,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主动性。

“典”亮信念之“灯”,就是要在“对标青竹”中坚信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绝不松口的“咬”字,生动描述了理想信念的精髓所在。正是因为这个“咬”,红军踏过雪山草地、抗联杀出了黑水白山,我们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建起了航天城,把人间天路修到了“世界屋脊”……短短百年,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竹石》,告诉全党,信念之于共产党人,就像青山之于竹。有了它,才能向着目标砥砺前行,不为困难所扰、矛盾所惑、利益所诱。作为党的干部,要把理想信念当成安身立命之本,让自己成为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的“百节长青之竹”“万年不败之石”。

“典”亮为民之“灯”,就是要在“必作于细”中养情怀。人民,常常被喻为种子的土地,视为枝叶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借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阐述爱民之心、敬民之意、为民之责,强调亲民要有真感情、爱民要有真措施、利民要有真成效。并以此启示全党干部,人民群众的每一件琐碎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作为党的干部,要时刻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清楚群众的一桩桩“小事”,都是构成国家“大事”的“细胞”。唯有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活力。要始终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努力办实办好每件民生小事,在“听”“疑”之间,用实际行动回答好“依靠谁、为了谁”。

“典”亮干事之“灯”,就是要在“三个不忘”中强定力。定力,就是坚定之力、稳定之力、坚持之力,体现的是一种自信、一种底气和一种能力。总之,就是喜不忘忧、防患未然,未雨绸缪、从容应对的决策智慧和底线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告诫全党,底线思维是成功应对重大挑战“保险杠”,抵御重大风险“安全阀”,克服重大阻力“稳压器”,解决重大矛盾的“易熔塞”。没有底线思维,便会失去“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陷入不测之忧的盲境、不为之所的困境、不可之救的险境。作为党的干部,要始终牢记“三个不忘”,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要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居安思危的忧患。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1-08-27
下一篇 2021-08-27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