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县:“三大抓手”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

四川省高县县委党史研究室(高县地方志办公室) 李晨羲

四川高县从乡村实际和市场需求出发,充分发挥各区域的区位、资源、市场优势,推进乡村旅游集群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形成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产业布局,谋实做深“后半篇”文章,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供给和服务质量。

以凸显特色为抓手,多点布局,串点成线。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为指引,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工作意见》《高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激励办法》等措施,激活县域内“一池春水”,深挖县域旅游资源,全面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扩展旅游深度和广度,引领全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一是打造“原山原水”的生态旅游区。编制《高县全域生态文化旅游规划》,依托胜天红岩山、来复大雁岭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七仙湖、惠泽湖、二龙湖水域风光旅游点等自然景区,重点打造乡村休闲农业观光度假为主题的生态山水游。成功创建省级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县,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围绕生态资源打出“天然氧吧”“森林浴场”“避暑圣地”的金色名片。二是建好“原乡原味”的乡土旅游区。举办“沙河豆腐美食文化节”“李花节”“春酒三台”等系列旅游节庆活动19次,以川南民俗文化旅游为锚点,全力打造星级农家乐47家、民宿田园综合体20家。协助宜宾市市场监管局编制“沙河豆腐”“羊田粉条”生产加工技术规范,着力展示“舌尖上”的非遗风味。三是擦亮“原薪原火”的红色旅游区。深挖革命老区历史资源,将县域内19处红色旅游资源点加以整合,推出红色精品游线路。组建“红孩子”“青说高县”“银发宣讲”三支党史宣讲队伍在现场以生动、鲜活和接地气的方式解读党史,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以夯实基础为抓手,补强短板,固本培元。统筹考虑“两项改革”后乡村旅游发展需求,聚焦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在完善要素功能、提升服务品质、打造精品路线上下功夫。一是基础设施再巩固。建成宜庆路快速通道,渝昆高铁开工建设并在高县设站,快速推进宜彝、宜威、绕城高速建设;投入60亿元,配套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服务区、智慧旅游、停车场、旅游厕所、汽车营地等公共服务体系。通过补短板、消痛点,充分释放旅游富民效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服务体系再配套。以打造“丝路茶乡红色高县”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按照“旅游+”“+旅游”的融合发展思路,建成省级及以上文旅产业园区8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3个、乡村振兴示范区3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个、省级科普基地1个、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1个,打好全域旅游与农业、工业、科技等深度融合发展组合拳,匠心绘制高县全域旅游秀美画卷。三是监管体系再升级。建立了文化旅游市场联动机制,实现逢节全面检查、平时抽查、投诉必查的“三查”机制。强化文旅市场监管力度,成立了文化旅游市场执法大队,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执法检查,对县域实施全覆盖,确保不留死角。四是“引水工程”再深化。全力推进招商引资,2020年新签约胜天途居露营综合体等18个重点项目,引进国内市外资金53.35亿元。深化开放合作,赴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上门招商15次,举办(参加)招商引资重大投资促进会5场次。全县完成文化和旅游实际投资金额58.57亿元,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谋实做深“后半篇”文章。

集体经济为抓手,突破定式,因地制宜。“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得到实在的收益,各乡镇根据自身实际摸索适宜的合作模式,形成乡村旅游“共建、共享、共治”的良好态势。一是“合作社+农户”模式盘活乡村经济。被评“四川省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的沙河镇荣氏家庭农场,与周边村民合作建起了集种植葡萄、葡萄摘采、葡萄酒生产、特色餐饮、乡村民宿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加入合作社100多户实行保底分红,确保其稳定增收,为成功打赢脱贫攻坚贡献“高县力量”。二是“集体经济+大户+技术负责人”模式助力良性循环。胜天红岩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由集体资金入股,再外聘技术能手,对种植大户的果园进行前期指导和后期的打造运营,实现盈利后按入股比例进行分红,周边村民收入大幅增长。三是综合合作模式彰显“私人订制”。四川早白尖茶叶公司在来复镇大屋村根据村民意愿推出“土地流转+务工”“技术支持+保底收购”“集体入股旅游项目”三种模式,化繁为简,由当地农户自由选择,形成积极者带动观望者的“虹吸效应”。农户通过集体入股、土地流转、务工等形式,参与到大雁岭景区的木屋酒店、高山漂流等旅游项目当中,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2020年实现人均纯收入2.2万元,2018年,全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的突破,达到17万元;2021年集体收入预计达500万元以上。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2)
上一篇 2021-10-20
下一篇 2021-10-20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