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就灵”的懒政思维要不得

云南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委组织部 程永

近日,半月谈记者报道,一些地方大力推进治理机制创新,实行各种“河长、塘长、林长、路长、栋长、楼道长……”,压实了治理责任,赢得了许多干部群众的认可。但是少数地方创新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只学皮毛不学精髓,搞“一招鲜”,不接地气,浪费了人力物力,增加了基层负担,推进工作效果不明显。

基层是探索创新的试验田,很多地方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如“枫桥经验”、网格化管理机制、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等,增强了基层工作力量,提高了治理实效,应当大力鼓励。然而,有些地方的创新是脱离实际的创新,或是照抄照搬,盲目效仿,“一招鲜”“一长就灵”等做法;有的党员干部自以为理论政策水平高、见多识广,比群众高明,习惯于关起门来做决策,依靠材料出经验,把求教群众当成做样子、走形式,结果搞出来的东西事与愿违,劳民伤财。

“一招鲜”“一长就灵”说白了就是典型的懒政思维。有些地方不管本地适不适应,先推行下去,推卸责任,简单应付了事,如此做法对抓好工作毫无意义。就如记者所报道,一些“长”上级只是下发了个文件,最终落到村干部的头上,有的村干部头上就有好几个“长”的头衔,总所周知,村干部工作包罗万象,每个“长”都有考核要求,村干部精力有限,要么疲于应付,要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么只能作假,“一长就灵”的懒政思维要不得。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基层治理的任务不断增多,群众对服务的要求也日益多样化,面对日夜繁重的任务,必须得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脚踏实地去摸索符合本地区的做法,不能总想着去哪里照抄照搬,这其实是不敢担责、实干精神不足的表现,作为党员干部应该深刻自我反思反省。

常言道,一勤则天下无难事,懒则一事难成。对于普通人来说,懒只是个人的事情,最多就是影响的个人,但是党员干部是干事创业的主力,服务群众的主力军,如果懒政怠政,将会影响到党的事业的发展,如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中的孙连城,作为一个区长整天庸庸碌碌,无所作为,这样干部的虽然不贪也不占,但影响的是整个发展大局。李克强总理曾多次强调说,身在岗位不作为,拿着俸禄不干事,庸政懒政怠政,也是一种腐败。

坚持实事求是,苦干实干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作风。当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力迈进,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把拼搏进取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立足岗位,兢兢业业抓好每项工作,握紧推动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接力赛”。要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拜群众为师,多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切实创造出行之有效、群众满意的方法。

群众中蕴藏无穷智慧。毛泽东同志曾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焦裕禄生前说,当工作感到没办法的时候,你就到群众中去,问问群众,你就有办法了。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学习,多深入基层调研,只要学起来、跑起来、思考起来,就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一天就坐在办公室,照搬照抄别人的,发发文件,把工作推给别人,责任人变成了督查人,有问题是基层的,有成绩是自己的,让基层疲于应付。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级在安排工作时候要多站在基层角度想想,不能只是一味的概念先行,搞些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要聚焦提高工作实效、减轻基层负担来安排部署工作,要考虑到基层人少事多的实际情况,安排工作要尽可能的配套好相关要素,充实基层力量;在工作成效的评判上要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看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真正让群众说了算。

“河长、塘长、林长、路长、栋长、楼道长……”其它地方创造出来的有效经验做法可以借鉴,有时候还可以事半功倍,但要因地制宜,不能“一长了之、一长就灵、一应俱长”,否则就是形式主义,就是一种没有思考研究、简单的复制粘贴,于工作毫无意义,必须得引以为戒,坚决避免。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1-10-21
下一篇 2021-10-2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