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干事要撇去“闲人”浮沫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委政研室 宛林

近日,《半月谈》公众号发文——“二传手”“老前辈”“隐形人”“背锅侠”“大头兵”:基层闲人,主动闲还是被动闲?三言两语用典型事例勾勒出基层工作中的部分“闲人”干部画像,指明了部分基层干部作风漂浮、态度懒散等乱象。

当前,基层“闲人”干部干工作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干不好”。一是确实专业不对口,例如让一个搞农学的去解读经济指标,完全无处下笔;二是自我怀疑是否能干好,例如有的新进干部,刚从“校门”跨进“机关门”,对人际交往很陌生,各项工作又尚未起步,一旦领导交办任务,下意识的反应就是甩手“我不行”“别找我”;三是被他人贴上“干不好”的标签,有的干部习惯从他人的认可中获得自信,一旦他人评价“这件事情很难处理”或者透露出“这项工作你是否能够胜任”的质疑,就会产生自我怀疑,当工作结果不尽人意时,就开始自我安慰“能力不够干不好”,长此以往,“贴标签”变成了“真标签”,干部的工作能力也开始退化。

第二种是“没干头”。一是“干好干坏一个样”,一些甘于平庸的干部不思进取、庸庸碌碌,能力不强、没有业绩,干活时不见踪影,评优时却和那些兢兢业业履职尽责的干部名字摆在同一级,让你拿他没办法。二是“干多干错易担责”,一些年轻干部刚进入基层时胸怀理想、干劲十足,但是由于工作容错空间太小,加大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大胆工作的风险,使一些基层干部整日工作提心吊胆,生怕一件事被否决,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无济于事,受到处分后积极性遭到打击,由此产生后退情绪。

第三种是“就不干”。一是自我认知偏差,自认为天赋异禀,做一些零碎工作无异于让华罗庚去教小学数学,是大材小用,恃才傲物不屑于干事;二是侥幸心理作祟,认为“天塌了有高个顶着”,自己不干事总有他人来干事,板子敲不到自己身上,就算不干事也无人能奈何。

种种基层干部日常工作中呈现的乱象,实质上是体制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不良风气有漏洞可钻。痼疾要改、乱象必纠,要从多个方面做到改善提高。

就“干不好”而言,年轻基层干部在经历上可能不足、缺乏经验,更要树立正确的干事观,在工作生活中多看多听多做,力戒浮躁心态、直面矛盾问题、尽快进入角色,对分内之事当仁不让、对新鲜事物虚心请教,不以所谓专业资历推卸任务、不因他人贴标签乱了节奏,真正做到“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

就“没干头”而言,基层干部创新创业难免发生失误错误,应予以客观评价,不能一棒子打死、一锤子定性,要综合考核、综合评判,多给干部机会、多给干部鼓励,在实践中将容错纠错机制落实落地落细,为干部卸包袱除顾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就“就不干”而言,要健全基层干部考核机制,突出重点、严明纪律、真查实考,树立“能者上、庸者下”的考核导向,将尸位素餐的干部筛出来、让夜郎自大的干部醒过来,把干部工作重心聚焦到争先创优目标上来,变“闲人”为“贤人”。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工作环境,是一种无形的导向,具有强大的“场能”。抓住了“关键少数”,管住了“绝大多数”,就能正风塑形,为地方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1)
上一篇 2021-10-27
下一篇 2021-10-27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