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策”唤醒“闲置”的基层人员

甘肃省通渭县委组织部 郭龙

近日,《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基层政府工作事务杂、体量大,忙闲不均、人员闲置的现象依然存在。基层“闲人”基本表现为五种形态,即上推下卸的“二传手”、升迁无望的“老前辈”、得过且过的“隐形人”、有苦难言的“背锅侠”和徒劳无功的“大头兵”。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大环境下,要彻底转变基层人员闲置状况,还需在分类对症施策、强化危机意识、加强组织关怀和深化纪律监督上下功夫。

分类对症施策,疏通“不愿干”的思想堵点。目前,在一些基层单位,思想不通、“不愿干”的顽疾依旧存在,一些“老前辈”在升迁无望的情况下,工作上极其容易产生懈怠心理,逐渐变为“签到干部、开会干部、报纸干部、茶水干部”,容易带坏整个单位的工作风气。一些老干部产生“不愿干”的思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责任意识逐渐淡化,获得感出现了下降。思想松懈、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拧得不够紧,已对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要破除这种不良风气,理论的滋养和获得感的建设不可或缺。各级单位、部门在教育培训中要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为主要内容,切实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另外,还要注重获得感建设,让获得感不仅仅局限在物质方面,要多引导“老前辈”们参加各类社会志愿活动,让他们在社会认同中感受到精神鼓舞的力量,进一步激发其干事创业的信心。

强化危机意识,挤压“不会干”的惯性作风。在基层单位,“不会干”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本领不够强,个人能力偏弱,达不到独立完成工作的要求;二是“不愿干”工作的变异,既以锻炼年轻人为借口,将自身工作转嫁给年轻人。这两种状况主要体现为年轻干部初出茅庐,工作经验、本领不足的窘境和部分“老前辈”进取心不强、责任意识淡化的行为。要击破这两种“不会干”的局面,危机意识的树立不可或缺,优者上、平者让、劣者汰的导向还需进一步鲜明。年轻干部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加强学习的紧迫感和饥渴感,向着先进典型学,向着身边榜样学,向着人民群众学,不断提升本领能力,尽快补齐自身短板。另一方面,针对工作转嫁问题,年轻干部要勇敢地说不,单位主要领导也应摒弃人情思维,严格按照职责分工来进行管理,让能者上位、庸者让位、劣者失位,真正让以“不会干”为借口转嫁工作的惯性作风没有生存空间。

加强组织关怀,扩充“不敢干”的容错空间。在基层由于工作忙闲不均,部分领导干部担当力不够,部分干部执行力不足,容错空间小,干得越多,受处分的风险也就越大。在受处分后又缺少相应的帮助关怀措施,易导致干工作的干部积极性受挫,甚至部分干部患上了“忧患症”。要将“不敢干”的不良风气彻底根治,组织关怀不可或缺,必须严格落实好干部标准,大力选拔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让干事创业的干部有盼头、尝甜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在干事创业中,受挫必然难免,党员干部必须要有所准备,要敢于直面困难,学会在各种挑战中不断磨砺自我,提升攻坚克难的本领。在人生低谷时,决不能随波逐流,要直面问题,敢于作出改变,善于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决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深化纪律监督,加强“不肯干”的执纪问责。在基层,纪律监督、执纪问责多为违纪违规人员。浑浑噩噩的“大头兵”,得过且过的“隐形人”,升迁无望的“老前辈”们却很少被执纪问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肯干”却安身立命对单位风气的破坏可谓巨大。要击破这种“不肯干”的“太平梦”,必须下猛药攻之,执纪监督决不能局限于重大违纪违规行为,对于任何阻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庸懒散拖行为,也要坚决地给予惩戒,对确实存在不担当不作为问题的,该调整的调整、该降职的降职、该免职的免职,切实形成警示震慑效应。要以红黑榜的形式,将先进典型和“不肯干”的负面形象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让广大党员干部从先进中学习经验,从落后中汲取教训,以强大的舆论效应引导干部职工认真履职尽责。同时,对于“不肯干”的行为,要在纪律惩处的基础上,增加物质上的处罚,形成多干多得、少干少得的鲜明导向。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1-11-09
下一篇 2021-11-0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