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连乡愁

重庆市荣昌区盘龙镇人民政府 郑英燕

小时候,世界是一座桥,我们的村庄在这头,缤纷的世界在那头。一座桥,连着村里人对城里生活的向往。那时候的路还是泥巴小路,过了几年才修了六十公分的石板路,出行全靠一双脚。若是谁家买了一辆加重自行车则算得上是富裕人家了。每逢赶集日,村里的人总是用手推车拉着一箩米或挑着两框菜去镇上贩卖。早上五点出门,走上六七公里就到了镇上,卖早点的店家站在门口扯着嗓子吆喝着“油果子嘞,包子馒头咯……”脆生生的声音夹杂在扑鼻的香气中,引得匆匆路过的行人深吸一口气,似是这样就吃到了美食。

而今,通往村外面的桥和路越来越多,东南西北都有了连着附近小镇的桥和路,可以送村里的人去到各个地方。于是,村里的老老少少都坐上了车,去到更远的地方,或求学、或打工、或旅游……

2004年,一辆大黄色的挖掘机昂扬着翻斗轰隆隆地驶进了村里,那是我们平生第一次看到电视剧以外的挖掘机。它就像过年放的鞭炮,一下子点燃了村里平静如水的生活,日子喧嚣了起来。村里的人每天都去现场看一眼,看看公路修到了哪里,离自己家还有多远,回去后好和亲朋好友交谈一番。等到年底,围着村子绕一圈的土公路就大功告成了。待到来年暑假,父亲斥巨资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我高兴得沿着附近的公路骑了好几个来回。没多久,村里家家户户都相继买上了摩托车,人们骑着车载着菜驶过桥,生活就在这一进一出之间越来越好了。

2010年,村长带着一群人四处勘察,他们拿着一张地图,边走边讨论着通客车的事。一个月后,一辆大货车拉着沥青等建筑材料来到了村里。硬化公路通客车的消息像是长了翅膀一样飞进每个人的耳朵里。等到水稻开始弯腰,耐不住天热的孩子们穿上了短袖,河边洗菜的嬢嬢闲聊着家长里短的故事,村里嘀嘀几声开来了辆大红色客车。司机来到村里叫上一车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人,走走停停,享受了首趟村庄一日游。在镇上读书的小学生办了月票,每天搭车去上下学;初中生和高中生则每周五搭车回来,周天又搭车离开;而在外地读书的大学生,每个寒暑假早早的搭着车去县里坐大巴车往返学校。村里的桥和路送走了一波又一波的学子,年轻人的梦想开出了花,芳香了整个村子。

2019年,村里的路因使用多年,已然满身伤痕。于是,为了方便大家出行,沥青路改修成了水泥公路,沉寂多年的村子再度热闹起来。听说了这个消息,远在广东、云南等地打工的年轻人们相继回到了家乡。他们说外面再好始终比不得自己的家乡,现在路修好了,交通便利了,回家陪着父母孩子做点小生意,经营网店卖卖土特产,比在外面打工更心安。因此,隔三差五就会看到一些年轻人用小车拉着打包好的快递去镇上邮寄,里面装着的是红薯粉条、麻饼等地方特产。故乡留得住年轻人,人才回流反哺了小村庄,村子活起来了。故土今已安,乡愁无需寻。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1-11-20
下一篇 2021-11-2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