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花头干部” 需用好“三招”

近日,《谨防“花头干部”搅局基层》一文指出,一些基层干部不在本职工作上花心思,反而不遗余力“搞花头”,存在只会来事、不会干事,不干实事、擅长加戏,对上逢迎、擅搞形式,善唱高调、善于表演等现象。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

选人用人的重要职能部门,应练就“火眼金睛”,多些“微服私访”,注重“跟踪考核”,激活人才队伍的“一池春水”。

练就“火眼金睛”,精准识别“花头干部”。现实中有些干部心思不在干事创业上,反而在研究领导喜好上;不在为民服务上,反而在争抢功劳上。这样的干部就是典型的“花头干部”,他们的眼睛是向上长的,只在意给领导留下好印象,不在意下边群众的评价。因此,组织部门在考察干部时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要精准识别哪些是“花头干部”,哪些是实干干部,要看其出发点是为了创造性完成工作,还是单纯为了吸引注意力;要看其实实在在办了多少实事,而不是生活中为领导办了多少私事。要重用一些“老黄牛”式的干部,清除“花头干部”,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坚决不让“花头干部”得到甜头,让“花头干部”在火眼金睛下无处遁形、原形毕露。

多些“微服私访”,坚决杜绝“一言堂作风”。一些干部之所以领导至上,究其根本是他们认为自己的晋升提拔由领导决定、由领导一个人说了算。加之有些领导喜欢搞“一言堂”,凡是涉及评优评先、人员调整喜欢提前给下属“打招呼”,这样考核出来的干部自然是有失偏颇的,这样提拔起来的干部自然是不服众的。因此,组织部门不能按照传统意义上的程序考核干部,不能只是单纯地发个民主测评表、找单位同事谈谈话,而要创新考核机制,多些“微服私访”,多听听群众的声音,多听听群众的评价,多从侧面了解干部的道德品质,尽可能全方位了解干部情况,着重考察其平常表现,杜绝“一言堂作风”,避免只听“一把手”的声音,真正选出群众认可的好干部。

注重“跟踪考核”,高度警惕“洗碗效应”。所谓“洗碗效应”,就是经常洗碗的人打碎碗的概率比不洗碗的人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得越多错得越多”。所以,在考核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其犯了多少错误,要学会全程跟踪考核,多看看其之前的功绩,多看看那些不犯错干部的实际做事情况,纵横对比,多维度看待。切不可让那些经常不做事的人钻了空子,埋没了那些真正干事的人。我们要给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鼓励和底气,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大胆地干、放开了干,卸下沉重的“做事包袱”,要抵制那些“以不出事为追求”的人,坚决不让那些不作为、慢作为的人有可趁之机,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1-12-13
下一篇 2021-12-14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