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话“旧”事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陈怡

在山海台州的一个角落,曾有一个盛极一时的小镇,名为章安。历史的冲刷,让这座小镇褪去了“浙东南第一县”和“海疆都会”的盛名,披上了苍老的外衣,只剩下满布青苔的石板路。从伤痕累累的遗迹中,隐约可见当年商贾云集、人影如织。低调的章安古镇似乎被人遗忘,独处闹市却寂静地散发着苦味幽香。为保护传承老街文化,不让千年老街蒙尘,自2019年以来,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老街开始启动修缮改建工程,历时一年多,老街再现昔日风采,成为美丽城镇重塑人文美的一个可圈可点的“破圈”模板。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此前有许多古镇的开发却违背了修复的初衷,将本应是人居住的地方变为了“网红打卡地”,成为了产生经济利益的“聚宝盆”,千镇一面,失去了每个古镇独有的灵魂。在未来,如何让游客把脚步慢下来,把原来的居民留下来,是每一个古镇都面临的一道亟待解决的现实考题。

修旧如旧,盘活古镇资源,离不开文物的保护。文物是不会说话的历史记录者,它们用特有的方式,记录着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也镌刻着寻根问祖的特殊情怀。古建筑是无言的诗歌,砖瓦之间,承载千年。透过砖瓦的颜色,我们可以感知到当时的民俗风情;注视砖瓦的形态,我们可以感知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触碰砖瓦的角落,我们可以感知到彼时的工艺技术。古镇的修缮,应珍惜每一处岁月的痕迹,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实现古镇修缮人居环境的提升相统一,在留住古镇的“形”和“魂”的同时,注入现代生活的要素,不改变原有生态,再现千年古韵。

守旧续新,古镇走出深闺,离不开非遗的传承。非遗,不应是躺在橱窗里的展品,“遗世而独立”;也并非是束之高阁的绝活,“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活化石”。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非遗的每一次亮相,都是人们对于传统技艺之美和匠心之美的感知与认同,更是涵养乡风文明、走向共富的“金钥匙”。当下最为缺少的是像老一辈民间老艺人那种坚守、执着,可以一辈子专注一件事的“工匠精神”。曾有一位非遗传承者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道:“做这个,年轻人也没人喜欢了,这个没有经济效益,民间艺术没有传承了,我们做这个也让年轻人看一看,也希望有年轻人可以传承这个手艺。如果没了也蛮可惜。”非遗需要的绝不仅仅是列入名录,更需用新思维、新方法,让非遗活起来,也火起来,让非遗不仅仅被保护,而是要被继承、被发展,被再次创造,焕发活力、重获新生,“飞入寻常百姓家”。

访旧寻根,讲好古镇故事,离不开文化的挖掘。古镇,说到底是人居住的地方,古镇文化,就是人的文化。“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建筑形态的修复终归是基础性的工作,人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古镇的守护必须要有人,才能充满浓浓人间烟火气,才能安放无处落脚的乡愁。冯骥才曾说:“我们保护传统村落,是为了子孙万代看得见自己的文化。古村落的价值要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就像我们保留奶奶和母亲的照片一样。让老百姓住在村落里面,享受发展成果,有机会通过劳动换取生活资源。”古镇保护,核心是要对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并且“活态传承”,用本土文化来打响品牌,凝练乡愁记忆符号,不仅将乡愁留在老街上,更要让年轻人在这里找到归宿、延续文脉,让乡愁有“乡”可寻。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1-12-22
下一篇 2021-12-22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