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错别字成为“拦路虎”

山东省莱州市委组织部 贾绪康

大家可能都看过这样一个典故:战场上,因为一颗钉子失去了一匹战马,因为一匹战马失去一个将军,因为一个将军失去这场战争,因为一场战争失去一个国家。对于文章写作而言,一个错别字足可以让一篇好文黯然失色,实在得不偿失。错别字是文章写作的大忌,也是最容易犯的错误,材料起草者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严格防范,避免让错别字成为文章写作道路上的“拦路虎”。

精准梳理,确保素材来源“有依据”。公文的第一属性是“公”,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意志和形象,最基本要求就是准确无误、有据可查。对此,材料起草者要做到“三个对标”。对标权威报道。对于公文写作而言,引经据典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尤其是引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原话,要务必做到一字不差,甚至标点符号都要一样。以笔者经验,最好的办法就是到权威媒体中找原文、引原文,比如涉及到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成果,都要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为唯一出处,这样做最保险。对标常规说法。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说法,或是具体到某个地域的方言土语,也要“入乡随俗”,让讲话者和读者都有自然亲切的感觉,不要为了显示文字起草者的学识渊博,而故意用一些生僻字,既让大家看不懂听不懂,也不利于文章精神实质的掌握。对标最新提法。写材料要注重与时俱进,尤其是涉及到重点工作进展、数据变化等,即使相隔时间再短,也要找相关部门和科室对接,确保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字、每一个数据都是最新,否则全是老话老事儿,即使语言再华丽,也不会提升文章的内在价值。

精心动笔,确保撰写过程“全投入”。具体撰写过程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出现错误的环节。对此,要把好“三道关卡”。把好“第一人”关卡。无论是写信息稿,还是写讲话稿,大家都会有这个经验:一旦第一稿有错误,而且没有被发现,那么无论经过几个人之手,看过几遍稿子,里面的错误都很难再被发现了。作为初稿起草者,务必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工匠精神,杜绝交差心理、过关心理,精益求精,负责到底。把好“注意力”关卡。写材料,独立安静的环境很重要。材料起草者在起初稿时,一定要集中精力,瞪大眼睛,不放过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确保不出错。把好“领导问”关卡。写材料犹如排兵布阵,要把每个字放在最合适的位置,并随时说出它们的价值所在。日常工作中,每当笔者把一份文稿交给领导时,领导经常会指着某个词或者某句话问:这个出处在哪儿?这时作为材料起草者,都要马上说出来龙去脉,做到对答如流、如数家珍。

精细检查,确保复核查验“无死角”。从事材料写作的人都有这样一种“崩溃”,自己费尽心血、自我感觉好、同事也很认可的文章,到了领导那儿,就因为一个错别字就让自己的劳动成果覆水东流,得不偿失。因此,要充分运用好检查这一有利武器,确保都是“细心稿”“无问题稿”。好文不厌千遍改,最基本的是查改问题,其次是提高质量。提高检查效率,要坚持三个“问题导向”。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错别字?笔者认为,大约有以下几种原因:有的习惯一气呵成,写完后不愿回头检查;有的虽然进行检查,但流于形式,只求一种“自我心理安慰”:我看过了,就没问题了;还有的也认真检查了,但还是没发现错误,因为这个“错别字”,他一直在用,而且之前都没被指出来……第二个问题,谁来检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除了自己反复检查,要善于借用外力,帮助自己找问题、找毛病。可以多请几个“读者”读读,帮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不管是谁来检查,写作者都要把好最后一关,对材料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第三个问题,运用哪些方法?笔者认为,除了在纸上修改以外,还可以通过大声朗读、情景体验等方法,综合调动眼、口、耳等感官器官,全方位开展“啄木鸟”行动,直到彻底消灭错别字。

写材料,不只是写工作,更是书写自己的人生。对自己负责,从杜绝错别字开始!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1-07
下一篇 2022-01-07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