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四个关键字” 破解“四道加法题”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 杨佳杭 袁鹏

近年来,贵州省独山县上司镇学庄村牢牢抓住“草”“蜜”“菜”“土”四个关键字,通过破解“经济+生态”“合作社+农户”“种植+加工”“文化+旅游”等“四道加法题”发展村级经济,打通产业转型升级的“任督二脉”,不断推进乡村振兴,使乡村“颜值”高起来,产业“活”起来,农民“富”起来,全力以赴擘画新时代美丽学庄发展新蓝图。

种好“草”“经济+生态”看到效益

海花草,又名水草、水苔,具有非常好的保水、保肥、透气等特殊功能,经济价值极高,除了广泛用作军用急救包和代脱脂药棉外,还可用于运输鲜活的水产品,提炼成食品保鲜材料。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学庄村发展海花草产业优势明显。

土壤条件适宜种植,区域带动效应明显。学庄村土壤水质含酸(黄锈水田),经考察该村有近4000亩田地、烂包地适宜种植,涉及尧念、尧弄、马将、苗苑、巴茶、尧仁坡等15余个凤凰山脉沿线村组;同时,学庄村位于独山县城南大门20公里处,距离上司镇10公里,交通便利,地理环境优越,可吸纳带动村组以及周边劳动力就业500余户2300人次。

种植技术易于掌握,管理成本可控明显。该村近年来引进文轩海花草公司,流转了尧念组100余亩沙土田进行种植尝试,经过对土壤实施补酸、补钾等技术的摸索,海花草在尧念组成功种植,由于种植技术易于掌握,前期只需一次性种子成本投入,后期等待其自然生长,周边100余户农户也相继成功试验,极大地增强了群众种植信心。

市场供不应求,收入增收效果明显。经过尝试,海花草每亩年产约500斤,每一斤价格在15元左右,且国内国外市场需求强劲,市场价格不断攀升,每亩海花草年收入可达7000元至10000元,对群众收入水平的提升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目前村种植海花草的100户农户每户种植至少3亩,每年获益2万余元,该村计划发展4000余亩种植规模,每年带动群众实现3000万元的总产值,最大限度谋求群众致富路子,提升群众收入水平。同时,该村积极寻求上级政策支持,继续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协调争取建设10亩以上的通田通地产业路,最大程度提升采摘和运输效率,为该村乡村振兴海花草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养好“蜜”“合作社+农户”尝到甜头

立足于学庄村森林资源覆盖率较高、自然资源丰富、生态良好、蜜源充足、土蜂数量多等多种先天条件优势,加上蜂蜜营养价值高以及“让每个人都能吃到真蜂蜜”的美好愿景,近年来,该村在村6个自然组100箱土蜂试验成功的基础上,积极分析调研,拟通过形成“合作社+农户”利益连接机制,带动村20余个具备推广条件自然组开展养蜂试验,将“甜蜜”事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让更多的群众在“学庄土蜂蜜”产业发展中发展致富。

统筹做好“土蜂蜜”连锁养殖规划。成立养蜂产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筹备资金,以物(蜂箱和摇蜜工具)的形式支持养蜂经纪人(有养蜂和诱蜂技术经验的人),让有条件而没有技术经验的农户(养蜂人)以场地和蜂箱基座入股、经纪人以蜜蜂和技术参与入股,利益分配按一、四、五的比例分成,通过形成“利益同享、风险共担”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达到持续稳定增收的效果。

统筹做好技术培训以及片区管理规划。由村委会主导,合作社做好内部管理,适时开展技术交流培训,将全村20个组划分成5个片区,由前期懂技术的5个养蜂经纪人用1~2年时间带出片区技术指导员,用2~3年时间让农户成为第三梯队的技术指导员在其他地区进行推广,确保蜜蜂养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统筹做好养蜂规模以及质量管控规划。按照初步规划,计划在村33个自然组用3年时间发展到600箱,在正常年景下,按每箱年产20斤,可年产12000斤,按100元/斤计算,每年产值可达120万元,受益群众约100户1000余人。同时该村积极做好蜂蜜全过程监控、品质公证处公证以及投保等事项,倾力打造学庄村土蜂蜜示范产业,使“学庄蜜”成为群众发展增收的甜蜜路子,筑就致富“甜蜜”路。

卖好“菜”“种植+加工”吃出健康

聚焦聚力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通过政府引导推进、市场运作经营、基地规模发展,着力打造绿色、无公害蔬菜,高品质鲜食蔬菜生产和供应基地,同时与现代化农业有效结合,以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实现村绿色产业长远有效发展。

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建设100亩农作物轮种基地。因地制宜,由村委会牵头,帮助基地致富带头人在村大元组以每亩400元的价格完成104亩土地流转,大力发展豇豆、冬瓜、红菜苔等3类农作物轮种,在高效利用土地的同时带动当地村民就近务工增收。2021年以来,先后实现豇豆70万斤100万余元的产值收入、冬瓜85万斤300万元的产值收入以及红菜苔30万斤45万元的产值收入,带动周边群众就业约200余人次,发放劳务报酬约50万余元,以基地的发展帮助了群众农户实现同步收益。

大力推动农业招商,积极发展规模以上经济作物种植。立足于村各自然组资源禀赋,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做好基础设施改造,统筹做好发展规划,通过招商引资、鼓励群众自主发展等方式,大力发展规模以上经济作物种植业,2021年以来共发展种植茶叶、经果林、中药材、蔬莱、魔芋、辣椒等产业,其中茶园2000亩、精品水果1000亩、中药材1000亩、辣椒300亩、魔芋100亩,有效助推群众脱贫增收。

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建设初级加工示范基地。通过完善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建设学庄村初级农产品加工基地,把农产品种植延伸到初级加工,加强质量把控,让“舌尖上的绿色”同时代表“舌尖上的安全”,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同时,该村积极争取资金做好200立方冷库建设等配套设施,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玩好“土”“文化+旅游”打出品牌

如何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很好地向外界进行推广和展示,是一个村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后关口,要改变传统农业散小弱局面,需要通过文化的浸润放大“乘数效应”,大幅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以打造陶艺体验基地为依托,点亮学庄文化名片。通过前期调研,学庄村拥有丰富的陶土资源,可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碗、陶罐、土坛子等器具,加上村现有制陶30余名手艺人以及村委会旁1000平米废置学校大楼场地优势,拟以建设1000平方陶艺体验基地为平台依托,整合学庄野蜂蜜、米酒、原茶、海花草、蔬菜、苗苑梯田以及农家乐等原生态产品和观光体验资源,设置学庄专属优质产品展厅,打造专属于学庄的“玩学庄泥、赏学庄陶、喝学庄酒、抿学庄蜜、观学庄景、成学庄人”的文化“新名片”。

改造完善周边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学庄文化软实力。围绕陶艺体验基地,全面加强周边基础设施改造建设,规划好5公里河道建设,加强人居环境整治,重构乡村空间,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全面振兴营造清朗和谐的社会环境,全力构建学庄陶艺体验基地“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

将体验基地同现代媒体有效融合,实现学庄文化网络传播效应。陶艺基地与现代媒体的交融,不仅仅是对产品的展示,更是村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记录,村拟将互联网平台以及电商平台接入,有效地向外界展示学庄文化以及特色资源,促进村特色产品在平台上的推广和销售,在传播学庄产品以及文化的同时,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变化以及艺术和生活交融的气息,让全体村民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共建共享、持续受益。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1-11
下一篇 2022-01-1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