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向下导向”破解基层治理“向上悬浮”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委组织部 胡道师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是实现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大量的工作都要在基层落实、在基层实现。但由于基层权责不等、资源弱化、效能不高、人才缺乏等原因,往往出现基层治理“悬浮化”现象,不仅弱化了基层治理效能,还影响了政策执行效果。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当明确政策具体的“倾斜度”,引导资源由“块”变“条”,树牢人往下看的导向,吸引人、财、物向基层流动,才能从根上解决基层治理“悬浮”问题。

化“抽象指标”为“具体指标”,明确政策“倾斜度”。“优先保障”“适当倾斜”“加大力度”“增加比例”等向基层倾斜的政策措施各地都有,但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大都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指标,更没有具体的检验措施,导致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多是“文件一发了之,落实参照之前”。正所谓,“没有量化就没有管理,没有指标就没有检验”。要想让政策红利从总体上落实到具体上,落地到每一名基层干部身上,就要找到一个能够保证政策精准落地的基点和准线,明确一个具体的“下斜度”,将抽象术语变为具体指标,才能防止政策“下斜”变成一种“假真诚”“糊涂账”。同时,要让政策从建立完善到执行落实形成一个工作闭环,从政策制定到落实落地都要有具体的检验指标和具体的检查手段、监督方式,增强政策的可执行性,防止政策执行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真正让基层干部“有干头、有盼头、有奔头”。

化“横向统筹”为“纵向联动”,引导资源“块变条”。随着精细化治理不断推向纵深,社会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各类社会问题错综复杂,社会治理面临考验更多,治理的单元也越切越小,基层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所需的资源要素也随之增多。因此,在资源的配置中,必须始终坚持“基层治理的重点在哪里,资源力量就下沉到哪里”的原则,深化资源配置改革,转变资源统筹方式,化资源横向统筹为纵向联动,充分发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导性、决定性作用,让资源配置跟着基层的需求走、难点走,着重解决基层治理中的资源分散、资源短缺、响应迟滞、配需脱节等问题。要准确定位资源的宏观配置,以地区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基层治理的主体和目标相适宜,推进资源配置手段机制化、导向化,让宏观配置与基层需求协调配合,提高资源宏观配置前瞻性、针对性。

化“唯上重视”为“下层满意”,提升治理“精准度”。有效治理是基层治理的“落脚点”,也群众满意度的“试金石”。在推进基层治理中,不能只看上级重视什么、喜欢什么,交出“单项考题”,更多要看到广大人民群众最需要什么、最缺什么,答好“综合试卷”。因此,在基层治理中,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变“唯上重视”为“下层满意”,让工作重点围着群众转、围着发展转,推动基层党委、政府更好地自我管理、服务群众,提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要树立和强化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一切围着基层想、围着基层转、围着基层干,高度重视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加大对基层的资源投入和支持力度,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把政策、资金、项目统筹到民生,着力强化基层党委、政府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推进基层治理的主体地位和主导地位。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1-30
下一篇 2022-01-30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