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意见》的“三大内涵”

安徽省宿松县委组织部 朱彦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提高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必须首先读懂《意见》蕴涵的深刻内涵,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破译基层治理的“内涵密码”,进而更加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好《意见》的各项内容,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把准“根本点”,读懂《意见》的政治内涵。《意见》将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写入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并且明确指出“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充分表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基层治理工作的根本所在。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是基层政权坚强有力的保证。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不断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统筹推进党的组织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两个方面,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以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的提升促治理效能的提升,真正将党的领导这根“红线”贯彻到基层治理“脉络”“筋骨”,巩固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作用。

把准“关键点”,读懂《意见》的制度内涵。《意见》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基层治理的决策部署和政策文件为依据,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深入总结新冠肺炎疫情中社区防控的宝贵经验,将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于推动中国特色基层治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具有重大意义。实现了基层治理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指导性与可操作性、立足长远前瞻布局与着眼当前精准施策的有机统一。这些对基层治理各方面做出的制度性、规范性、程序性要求,为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制度保证。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不留天窗”“不走暗门”将《意见》各项制度规定执行到位,确保《意见》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把准“落脚点”,读懂《意见》的人民内涵。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基层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作用,灵活采取民主恳谈会、民情通报会,到社区议事会、决策听证会等形式,广开言路、博采众智,广泛调动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凝聚起基层治理的人民力量。另一方面,要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紧盯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从“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保留必要的线下办事服务渠道”等细节中体现为民服务的温度、画出最大“同心圆”,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基层治理任重而道远,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党员干部当以《意见》为根本遵循,自觉投身基层治理的“大熔炉”,练就基层治理的“真本事”,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大台阶”,真正让基层成为人民安康、国家繁盛的稳固根基。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2-01
下一篇 2022-02-0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