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基层调研变了“味”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扬子街道选调生 姜伟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但在落实总书记的指示,大兴调研之风的同时也要时刻警惕,谨防基层调研变了“味”。

基层调研要实事求是,切忌“到此一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防止为调研而调研,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基层调研就是要走出办公室,去到田间地头,本应当是个“辛苦活”,但一些党员干部却把基层调研当作一份“美差”,借着调研的幌子到下面“看看景”“散散心”“探探亲”,甚至有的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就是为了“找官感”,到了之后摆起一副“官架子”,指手画脚、吆五喝六,让基层苦不堪言。这种调研不但“劳民伤财”,更是让调研流于形式,没有一颗真调研的心,就不可能在群众中交到真朋友,也不可能掌握基层真实情况,更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导致的结果只能是领导年年来,问题年年在。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基层调研要沉下身去,谨防“脱离群众”。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到基层调研,就是要“下深水,抓活鱼”。有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就是从基层走出来的,基层的情况都明白、都了解,认为调研就是“橱窗展板看一看,去到现场站一站,基层干部谈一谈,报纸新闻刊一刊”。上级领导下基层调研,下面各级干部几乎都陪着,调研车队浩浩荡荡,老百姓看了这阵仗大多急忙躲避,然后连连摇头。这样的调研不仅掌握不了实情,还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调研中,不妨多一些“自主”路线,脱下白衬衫,换上粗布鞋,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就曾把桌椅摆到大街上,坐在那里倾听老百姓的真心话。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基层调研要坚持问题导向,避免“白忙一场”。调研的根本目的是了解实情、推动工作、解决问题,但不少调研并没有起到这个作用。领导一批一批地来,问题还是那些问题,调研回去以后让单位的“笔杆子”写一篇调研报告,就算完事了。有的领导在调研现场大肆承诺,让群众很满意,但回去以后事情就被丢在一边,没有红头文件,材料被束之高阁,承诺的政策也如缕缕青烟,随风飘散。找出问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解决问题则更加困难,但下基层调研,就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首先必须带着问题下基层,其次要紧盯调研时发现的问题不放,分清问题的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找准问题症结,做到对症下药,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对调研发现的问题,能解决的马上就解决,通过集中研讨的方式交流调研成果,形成调研报告,确保调查研究取得实效,避免做“无用功”。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法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真实有效的调研可以帮助切实解决难题,但只有妥善运用,才能让“法宝”使出“必杀技”,发挥终极奥义。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2-01
下一篇 2022-02-0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