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千秋万代计”的视野搞好生态环境保护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杨晓昱

“留在那儿,子孙后代可以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清醒地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生态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以“造福子孙后代”的担当坚持下去。绿色是生命本色、资源是生活依靠、环境是生存之基、节约是唯一捷径。自然资源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又是社会生产的原料、燃料来源和生产布局的必要条件与场所,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节约资源这个源头抓起。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要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总体来说,无论是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还是水资源,我国自然资源具有总量多、人均少、供给紧张等特点,作为人口大国,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更是呈现出短缺的趋势,节约保护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坚持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道路,科学构建节约资源管理体系,进一步推进水资源保护、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土地资源节约利用、海洋资源高效利用等制度机制创新,以技术创新提高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既要注重各种资源量上的节约,也要重视质上的节约,以节约资源为抓手,以先进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提高各种资源的使用价值,让“寸土寸金”变成“金山银山”成为可能。

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要持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生态本身就是经济,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就目前来看,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夯实脱贫攻坚基础的抓手,生态扶贫推动脱贫减贫,切实提高脱贫攻坚质量,实现脱贫攻坚和污染防治攻坚双赢,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让良好生态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点。一是要持续推进贫困地区生态发展和绿色发展,创新生态扶贫举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巩固提升贫困地区生态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促进生态要素向经济发展要素转变,让生态环境优势成为贫困地区生态经济优势。二是大力推进生态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坚持既要GDP又要绿色GDP理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发展,既要着眼当下,也要考虑长远,切实担负起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看得见山、看得清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要凝聚起人民群众“携手共建共享美丽中国”的磅礴力量,让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成为全民共同的价值理念。建设美丽家园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梦想,要把建设美丽中华切实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让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内化于人民群众心中,外化于人民群众行为习惯,推动形成生态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章《环境保护要靠自觉自为》中提到,任何规则的遵守,既需要外在的约束,也需要内在的自觉。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必须要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同和自觉自为的基础之上,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和更好的效果,这就需要让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成为全民共同的价值理念,全社会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共同责任,重视生态规律、自觉注意环境卫生、善待地球生命、自发节约资源等等,使生态价值观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准则。要通过提升宣传教育力度、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健康新风尚,不断推动绿色发展新理念深入人心,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营造良好氛围。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必须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守好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山山水水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2-01
下一篇 2022-02-0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