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食堂”里的“大名堂”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人民政府 于雪雨

“以前村民办宴席相互攀比,张家摆10桌,李家就要摆20桌,规模越来越大、花费越来越高,为了‘面子’伤了‘里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呼波音艾勒嘎查王国军书记说,过去,办一场酒席少则几万元,多则铺张浪费十余万元,特别是一些贫困户更是借钱办事,腆着肚子称将军,有苦说不出。

针对这种情况,2020年,王书记带领“两委”班子经过多方考虑,决定由村集体出钱,建立“村民食堂”,前后累计花费3万余元购置20套桌椅及厨具等设施,供村民免费使用,今后村里红白事及集体活动用餐均到食堂来办理,统一标准,避免相互攀比,有效遏制婚丧嫁娶讲排场、讲档次的不良之风。

集中办事,“小食堂”作节俭“大文章”

“原来村民操办红事白事,红事彩礼贵花钱,白事规矩多烧钱。自从有了‘村民食堂’,规矩少了,一场酒席办下来,减轻了不少负担。”王书记介绍说,当地人过去办一次事,在饭店一桌最低标准也要六百元,如果在自家请客,租借锅灶、桌椅等就要四、五百。村里建起大食堂后,进一步健全完善了规章制度,制定了用餐标准,厨具炊具桌椅板凳免费使用,每桌八个菜,以时令蔬菜为主;酒的价格定在一瓶25元以下,烟一盒10元以下,本村乡亲随礼最高不超过200元。再加上村班子成员义务管理,办一次事,能省下以往60%的费用。自食堂建成投用以来,共承办红白事30多场,为村民节约30余万元。

干部带头,“关键少数”引领乡村新风尚

万事开头难,许多村民存在观望犹豫思想。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群众看干部。要让群众真正认可村民食堂,首先要从党员干部抓起,针对这一情况,村党员祁文君“挺身而出”,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自己家经营不少牛羊,经济条件在村里还算不错,但为了在村民中带个好头,我和爸妈一商量,不怕闲话,就在村食堂摆桌结婚。”紧接着王书记在村食堂操办母亲丧事,“村民食堂”一下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慢慢地,村民从节俭办事中愈发得到了实惠,婚丧事儿到“村民食堂”去办,渐渐成了共识,村里也掀起了一阵“婚事新办、喜事廉办、白事简办、小事不办”的节俭新风。

一举多得,亮点经验不断推广

“村民食堂”除了具有节省开支、节约资源、拉近干群关系等优点以外,还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目前食堂打算设立七八个公益岗,让本村脱贫户来做帮工,这样他们农闲时每天能收入60元,忙时每天100到150元不等,每月最低能保证收入1800元,这样既增加了脱贫户的收入,又能有效巩固脱贫成果。”村副主任温志勇说道。

乌丹镇党委书记王永利指出,“‘村民食堂’的一大优点就是可推广性很强,建设费用不高,每个村都可学可建。”为了持续推进移风易俗,让新时代文明新风深入人心,镇党委组织各村“两委”学习优秀经验做法,根据实际建设“村民食堂”,完善红白理事会制度及村规民约,并组织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移风易俗宣传活动,且将此项内容纳入党组织书记年度考核重点内容,努力在全镇营造崇尚文明、节俭、科学的良好风尚,逐步实现婚丧事宜规范化、民间习俗文明化、移风易俗常态化。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3-09
下一篇 2022-03-0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