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陈敏杰

又到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日。在新时代大环境下,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无可厚非,但若是在面对消费时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则会衍生出奢侈浪费、盲目冲动等消费行为,严重时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市场秩序。同样,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机关工作恰似信息多元、趋势多变的消费市场,党员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才能从各类“杂乱难”的工作中抽丝剥茧、把握要义、廓清思路、轻松应对。

贴近群众,“务实消费”不“求名”。求名消费观是指某些消费者希望借助名牌商品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的心理倾向。一些干部把进入基层挂职等工作当作自己政绩档案的“镀金场”,醉心于“走走过场”“混混经历”“坐等升迁”,在实际工作中本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经常性回避矛盾、不敢担当作为。一味追求名牌的象征性消费会造成金钱的无谓浪费,给自己生活带来巨大经济压力;而一味追求“镀金”的工作取向也必将空耗时光,辱没了干部应有的品质,进而失去了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人民群众的信任。所谓“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基层是个汲取养分、增长才干的“炼金炉”,而绝非“镀金池”,贴近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要想获得“发言权”,就要扑到田埂上和原野里去,真正与人民群众“面对面”“零距离”,放低身段、同群众“坐在一条矮板凳上”,给老百姓递上“话筒”,“面对面”甚至“一对一”进行沟通交流,静下心来揣摩群众说话的语气、情绪,听出“弦外之音”,从而找准群众的真实心声,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活思想”,实实在在地干出一番有利于地方发展、有利于群众幸福的真实业绩来。

因地制宜,“精准消费”不“跟风”。跟风消费观是一种缺乏自主意识、随波逐流式的心理模式。政策由上而下,落脚点在基层。部分基层干部在开展工作中,急于求成,没有准确全面地理解相关政策方针,没有立足自身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就不问实际地搞“一刀切”,工作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盲目跟风会导致资源浪费,不符合“反对铺张”的社会风尚;而罔顾实际,充当“二传手”将相关部署随意落实不仅会造成政策落地“水土不服”、工作处处碰壁,甚至无法完成工作的局面,还会落得一地鸡毛,让群众饱受其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我国疆域辽阔,各地实际各不相同,上级下发的各类方针政策指明的是工作大方向、大框架,而确保方针政策的有效落地则离不开党员干部在“绣花功夫”上下足功夫。因此,在开展各项工作时,我们一定要摒除“盲从心理”,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多深入群众了解民生民情、倾听民声民意,通过在入百家门、坐百家凳、听百家话、叙百家情中找准每一个“针眼”,精准流畅地“穿针引线”,做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人施策,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方法破除一个个发展瓶颈,解决一道道民生难题,确保工作高质高效,不断为人民群众增强幸福感、提升获得感、守住安全感。

廉洁奉公,“绿色消费”不“攀比”。攀比消费观是脱离自己实际收入水平而盲目攀高的心理现象。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干部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精神长期处于紧绷状态,当看到身边同事得到晋升或是同龄人身处高位、收入不菲而自己难以企及时,难免会出现一定的心理落差,产生消极倦怠的情绪,影响到工作质量。病态的攀比性消费会吞噬掉生活的真实性,让人在攀比浪潮中迷失自我;而党员干部一旦开始计较名利,出现“个人获得”大于“人民获得”的失衡,则会丢失掉“执政为民”的本心,迷失人生的方向,沦落为一个“贪”的俘虏,最终必然成为“网中狐”“牢中虎”。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要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各党员干部应当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为政本色,不为身外之物所累,不与蝇营狗苟之辈同流,心中常悬“红线”,手中紧握“戒尺”,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履职奋斗,在坚守初心、勇担使命中养清正之气,坚定不移地做一个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的廉正之官。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

(0)
上一篇 2022-03-17
下一篇 2022-03-17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