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 “知青”岁月过“三关”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交通运输局 王宇航

2004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曾接受延安电视台《我是延安人》节目专访,回忆了在延安插队过的“五关”,包括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如今,人民的生活条件显著提高,但基层工作亦有新的“关卡”。选调生作为新时代的“知青”,承蒙组织厚爱,刚毕业就到村任职接受“再教育”,应当以拼搏之姿勇闯新“三关”,精准地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才能不负韶华,不负“知青”岁月。

汲取“党史营养”,牢记初心使命过“思想关”。选调生是典型的“三门干部”,初到村上就开始坐“冷板凳”,被安排做一些重复简单的“烦琐事”、千头万绪的“揪心事”,加之对比同学拿着高工资、生活在大城市,如此下来难免情绪低落,更有精神懈怠的危险。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采访时谈及刚插队时的迷茫和后来的转变,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没有“天生伟大”一说。面对“低谷”,选调生应整理好“思想行囊”,吹响“冲锋号”,向“党史宝山”进发,深悟筚路蓝缕、风雨兼程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时代力量,补足“精神之钙”,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以永葆锐意进取的拼搏劲头勇过“思想关”。

掌握“调研技能”,加强走访入户过“村情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没有“实打实”的调研便不知村况、不晓村情,没有开展工作的方向和基础,是驻村工作的“大忌”。毛泽东同志历来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说“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他曾在湖南深入调查农民运动,写出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以深入实际、实事求是的调查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我们新时代选调生也不能丢掉这块“传家宝”,多同村民组长一起进家门、查实情、听民声,了解群众想什么、难什么、盼什么,多学学“乡音俚语”,多接接“烫手山芋”,将问题发现在村里,解决在村里。通过写好“民情日记”,不断积累第一手材料,成为“村庄百事通”,过好“村情关”。

当好“振兴专员”,夯实奋斗苦干过“认可关”。与村里自己选出的村干部不一样,选调生是“空降”而来,年纪轻、资历浅,要想获得村民认可,最好的办法是努力干出成绩来。当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到村任职,学校那一套就不适用了。选调生要多向第一书记、驻村队员们学习基层治理方法;多向村里回引的“致富能手”、身怀绝技的“乡土专家”请教乡村振兴经验。同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科学合理地布置乡村振兴产业光靠村情调研还不够,还要了解一个乡镇、一个区县的产业“布局”,才能提升本村集体产业的“格局”。“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切勿成为“岗在人不在”的“隐形人”、“检查在,平常不在”的“薛定谔式”选调生。既然选择了基层便只顾风雨兼程,做好“黄土地的儿子”,当好“乡村振兴专员”,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争过“认可关”。

“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习近平同志总结七年知青岁月时的感言。青年选调生应形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的高度自觉,在基层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回首往昔,在基层奋斗过“三关”的“知青”岁月将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3-30
下一篇 2022-03-3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