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笔挥毫 画“千里江山图”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文林街道 谭小林

眼下春耕正忙,田间地头,携着泥土芬芳的春风轻轻吹拂,为辛勤耕作其间的农人送去丝丝清凉,好一派繁荣景象。神州大地上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然吹响,且看“大”笔挥毫,在希望的田野上擘画“千里江山图”。

“大户”经营巧构思,新型发展模式活力正强。从小农经济到适度规模种植,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之变影响着亿万农民。农业合作社方兴未艾,“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新型发展模式势不可挡,低收入散户纷纷加入土地流转,大户规模效应逐渐凸显,土地的单位种植效益不断攀高,随之而来的是广大农民高涨的种粮积极性。在适度规模种植背景下,“面朝黄土背朝天”已成为历史影像,新农人将主要精力放在机械化操作、精细化管理上,成为有前途的职业。新发展模式下加快新农人队伍建设刻不容缓,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管齐下,制定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吸引大学生、在外务工者等群体返乡参与乡村规划、建设;要用好实践经验丰富的“老把式”,充分挖掘本地“土专家”“农秀才”等群体,内外结合打造乡村振兴“主力军”。

“大田”种植画框架,新型耕作模式动力更足。田埂是农村发展的忠实见证者,小小一条田埂,是界限的标志,是权利的区分,它将土地划分成一块一块,彼此间泾渭分明,你是你,我是我,互不相关,互不牵连。分开的田地彼此遥遥相望、相顾无言,随之而来的是土地的无序管理和撂荒。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土地规模经营走上正轨,土地平整将小田变大田,田埂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自然而然被推平。小小田埂的产生、消除,折射着中国农业发展之路的变化历程。田埂消失,田就变大了,农机就“活”起来了,机械式耕作从“遥不可及”变为“触手可及”,粮食亩产量得到大幅提升。蓄力新型耕作模式,要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实施土地平整,变小田为大田,提高耕地地力等级,让藏粮于地的战略举措落细落实到每一寸土地上。

“大棚”育秧描细节,新型产业模式魅力无边。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春播进展顺利,全年丰收才有基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将对准农村的镜头往回拉,可以清晰看到几十年前我们还处在靠天吃饭的境地。再看今天,虽然农时不等人,但有了可调节温度、湿度的大棚,再也不怕种子烂苗烂秧,有了方便快捷的水利设施,再也不怕干旱无水。育秧大棚里,摆盘、撒土、浇水、撒种、盖土,一个个秧盘等待新苗破土而出。作为稳面积、增产量的关键措施,能否“稻花香里说丰年”,就看秧苗育得好不好。“小棚”到“大棚”,不仅仅是面积的改变,更是思路的转变、理念的创新。思路一变天地宽,时代呼唤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业,新型产业模式把科技元素融入其中,在促进提能增效上魅力无边,成为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小小一方田地在时光的流淌中镌刻着发展的印记,是最原始的记忆,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恢弘篇章。听,田与田的交汇处、庄稼与庄稼的连接处,乡村振兴成为万众一心的共同讲述;看,壮美无边的“千里江山图”正在新时代中华大地上徐徐铺开。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4-16
下一篇 2022-04-16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