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迁精神”中汲取奋斗伟力

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县委组织部 石博文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1955年,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需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面对国家的号召,几千名交大师生毅然放弃黄浦江畔相对舒适优越的生活条件,踏上西行列车,开启了扎根黄土地、建设大西北的奋斗历程。他们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西迁人”,他们身上有一种伟大的精神——“西迁精神”。

“西迁精神”是一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爱国精神。“国家一声号召,我们觉得这就是应该去做的事情。”交大党委会17位委员中,1人因工作需要留在上海,其余16人全部前往西安;知名教授钟兆琳、陈大燮、张鸿等人,他们中有的已是花甲之年,有的家人卧病在床,本可以留在上海,但他们依然坚决要求献身于开发共和国的西部。学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迁精神”,激励着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永远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到党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

“西迁精神”是一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初到西安,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工作和生活条件等都极其困难:周边是荒芜的麦地,教室是透风的草棚,甚至连日常用电都不能保障……但西迁人没有丝毫退缩,培养学生全力以赴,科学研究精益求精,学校机、电、动专业的传统优势不仅全面发挥,工程力学系、工程物理系等一批新学科新专业也不断兴建。西迁65年来,麦田化身为高等学府,28万余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出,一代代西迁人用奋斗书写出一首辉煌的奋斗史诗。传承“西迁精神”,就要求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勇担重任,敢于拼搏,用奋斗书写人民答卷,用实干擎起时代大旗。

“西迁精神”是一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奉献精神。“如果时光可以重来,我依旧会选择踏上西行的列车,选择这个需要我倾注一生、奉献一生的地方。”西安交大老教授卢英烈,迁校时仅24岁,如今在耄耋之年依然为学校发展贡献余热,谈及当年的选择,他无怨无悔。一批批西迁人就是一代代奉献者,他们远离故土、淡泊名利,执着坚守、无怨无悔。传承“西迁精神”,就要求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立足本职工作,树立起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5-07
下一篇 2022-05-07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