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之我的第二个家乡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城父镇众姓村第一书记 牛磊

算算日子,下派到众姓村不知不觉已经快一年了,走在新修建的巷道上,思绪万千,如果家家户户都能通上这样的水泥路该多好啊。这里和我的家乡一样,村庄上栽种的杨树多,此时,杨絮漫天飞舞,下雪一样,草地上白茫茫一片,室内形成一个个“雪球”,人一走动“雪球”便随风翻滚,不时就有杨絮吹落在头发和脸上。

这里地处淮北平原,一马平川,一望无际,这里土地肥沃,绿油油的庄稼生长茂盛,长势喜人。房前屋后,只要是有土的地方,种什么都生长得很好,家家院内院外、房前屋后种菜种果应有尽有。这里的村民和家乡人一样民风淳朴、心地善良。似曾相识的人们,不管是走访过的贫困户,还是未曾谋面的乡亲,熟悉的、不熟悉的,都热情地点头,友好地向我打招呼,在这里,我认识了一帮新朋友,结识了一帮“亲戚”,我也把这里当成我的第二个家乡。

对于生长在农村的我来说,农村生活还是习惯的。早晚闲时,我会在村庄里面转悠,呼吸乡村清新的空气,时常驻足同乡亲们拉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生活状况。这里,多数人家生活安逸富足,一幢幢小楼盖得十分漂亮,只有少数贫困户那低矮的瓦房零零星星点缀其间,看上去不那么和谐。

通过近一年的驻村帮扶,深入贫困户家中走访,看到脱贫攻坚虽然已经结束了,但还有许多困难群众需要继续帮扶。当我想起身患淋巴癌的马庆军、夫妻二人都残疾的马春华夫妇、丈夫和儿子都去世的蒋召兰、无人照顾的残疾老人王玉宝——这些脱贫户、病残人员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让我心情十分沉重。我常常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深感责任之重,压力之大,不身临其境,不设身处地,真难以理解。

自从选派到村以后,手机微信里关注最多的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的工作内容,收藏最多的是乡村振兴政策,交流最多的是乡村振兴经验体会。还记得前几天参加全民核酸检测时,感触颇多,工作队戴上志愿者袖章按照分工当起了核酸检测宣传员和秩序维护员,全程参与了整个核酸检测工作。疫情防控是压倒一切性的工作,驻村工作队自然不能当旁观者,理应尽一份心,出一分力。不管是一个镇还是一个村,有没有凝聚力战斗力,关键时刻显现无遗,能不能打硬仗,这个时候才是真金火炼。

来到基层感受最深的,还是基层干部的艰辛和不易,整个疫情防控期间,他们加班加点,没日没夜,没有时间节点,没有节假日,一位基层干部豪迈地说,我们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这句话道出了镇村干部的心酸、辛勤和付出。

三年时间很短,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三年时间又很长,意味着一千多天,两万多个小时,分分秒秒将在这里度过,抛家舍业,来回奔波。三年,我常常在遥想,三年之后,在这里我能收获什么,又能留下什么呢?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5-18
下一篇 2022-05-18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