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振兴要瞄定“转身”做文章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钟祥镇人民政府 石垣

乡村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起源与厚重积淀,它的发展既需要现代文明的支撑也需要农耕文化的传承。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既要突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招才引智,也要重视乡村本土“凤凰”的培养选育。乡土人才往往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创新创造,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只有通过遴选“土专家”、聘请“田教授”,组建一支立足农村产业发展的乡土人才队伍,完成三个“转身”,才能真正探索出一条产业致富的好路子、好经验、好做法,打造出一支活跃于群众身边永远不走的“专家”“教授”。

从“土专家”变成“田教授”,解决农业技术培训“水土不服”。乡村的主体是广大农民,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还是农民的振兴。加强农民培训,让更多“老农民”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使他们“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是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工作,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一些“大水漫灌”式的课堂培训模式,普遍存在培训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学用效果脱节和外聘授课“水土不服”等问题。为此,需转变观念,深入挖掘本土人才资源,将散落在各个村庄的农村种养能人集聚起来,打造一支贴近群众、贴近产业、贴近实地的农村产业“农民技术服务团队”。按照“组织放得心、群众信得过、产业兴得起、技能过得硬、传授听得懂”五个标准,自下而上,层层推选把关,“遴选”出种养能手、致富能人、能工巧匠等农村乡土人才“田教授”。

由“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予渔”,传授身边技术精准化培训。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积极邀请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专家,对乡土人才开展培训,充分发挥“田教授”乡土人才的自身优势,使专家的“真经”与乡土人才的“土法”有机结合,让群众学习农业产业技术“看得到、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针对农村群众空闲时间难以统一、集中培训难以开展等问题,建立“田教授”产业基地,将课堂搬进田间地头、农户圈舍,手把手、面对面“传、帮、带”。“按图索骥”,授人予渔。“田教授”作为身边致富带头人,根据农户的实际需求和当地实际,讲土话、开土方,从科学术语大众化、种养技术经验化俗语化,管理措施明了化入手,将产业技术培训由“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让群众通俗易懂、易于掌握,激发村民发展农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扶智扶志”目的。

把“独角戏”演成“大合唱”,形成齐抓共管大局面。牢固树立“融合”理念,大范围组建“田教授”服务队伍,织密县乡村三级乡村人才管理网络,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突出致富能人典型,从农村热心公益事业、愿意免费教授种养技能的先贤、企业老板、技术专家等产业发展带头人,推选聘请为“田教授”。明确职责,合理分工,依托田间学校、农民学校等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能带动”的科普带头人、致富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切实提升“田教授”的服务能力。同时,农业、人社、科技、乡村振兴等单位应主动参与“田教授”的培训授课、服务管理,将“田教授”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活动相结合,鼓励引导“田教授”心怀感恩、回馈社会,主动传授技术和经验,探索技术帮扶、产业帮扶的新路子,既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也传递党和政府的关爱和温暖。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5-23
下一篇 2022-05-23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