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定位 绘好“乡村建设图”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人社局选调生 程震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指出要“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资源要素,动员各方力量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乡村建设工程浩大意义非凡,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性规划和有效实践途径,建设必须要从多“角度”出发,科学统筹规划,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明确方向,找准定位,以广大村民的满意为最终标准,建设出经得起人民,经得起时代检验的美丽乡村。

广角谋篇布局,架梁立柱定“框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规划管理、设施建设、工程提质、产业发展等都需要有前瞻性的布局意识和“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大局观念。建设过程要始终牢牢契合乡村振兴战略全局,立足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之上。乡村建设工作者们要眼睛盯着“时间表”尊重规律、稳扎稳打;手里攥着“任务书”,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怀里揣着“军令状”,对标对表,求真抓实。尤其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分清主次,着眼核心任务,牵好“牛鼻子”,真正做到把准发展方位,把握首要任务,抓牢重点工作,厘清发展思路,既要有循序渐进不超越发展阶段的底线思维,又要有高瞻远瞩适度超前建设预判性思维,打造好乡村“清单+闭环”的建设框架。

长角精准定位,错位发展填“内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乡土中国风貌千差万别,资源禀赋各有千秋,不可一概而论。北方黑土广,阔沃野千里,成就了全国“大粮仓”的地位;南方水系纵横,特色产业丰富,可谓是全国的“农产品超市”;西部自然生态优良是打造绿色乡村的“主阵地”;东部处于开放前沿,是打造开放农村的“桥头堡”。磨刀不误砍柴工,乡村建设要首先定好“施工图”,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根据村落所在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环境气候去合理填充“内容”,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利,不搞大拆大建、大包大揽、“大水漫灌”,要拉远视角,长远谋划,精准定位,形成以资源培育特色,以特色成就产业,以产业引领发展的良性循环。

微距还原本色,温润乡土暖“色调”。乡村的本色在于“人”这个主体以及由人衍生而来的乡土文化特质,建设过程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基层党组织要把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宣传功能深度融合,与村民面对面,心贴心进行沟通,把准群众思想脉搏,一切以群众利益为重,建设过程要突出乡村本色本味,保留农村发展的“根脉”,注重讲好农村故事,充分挖掘农村文化、乡愁记忆,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创意上,让农耕文明、民间技艺、民俗节庆、文物古迹这些代表乡村标志性的特色脱颖而出,让古与今、历史与现代、时尚和复古在合理建设中迸发出新时代的火化,打造出“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实现乡村发展共建共享,共商共治,让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5-27
下一篇 2022-05-27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