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出圈”背后的“精神内核”

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 李晓芳

近日,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马踏飞燕”毛绒玩偶在网络走红。这一系列玩偶以甘肃省博物馆馆藏文物铜奔马为原型,绿茸茸的马儿造型憨态可掬,咧嘴笑得欢脱,活力满满;马蹄下的“飞燕”则翻着白眼,一副无奈状,活似表情包。这呆萌可爱的玩偶迅速俘获了网友的心……

文物界文创产品靠自身实力频频火“出圈”,从故宫博物院的国风口红、千里江山图扇、脊兽雪糕,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从三星堆博物院的青铜人像川蜀麻将摆件,到甘肃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在文博人的创意下,这些珍贵文物打破了与大众的隔阂,纷纷走下“神坛”与大众一起“玩梗”,也进一步激发了大众心底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出圈”的背后是使命的驱使。时代各有不同,初心一脉相承。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承弘扬,是文博人的三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要让文物活起来。在给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回信中提出,要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社会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发展,在脚步如此之快的创意经济时代,仅仅做好最基础、最核心的保护研究工作是不够的,还需要结合新时代、新特点、新变化以及人民群众新需求做好传承发扬,这才是最终的落脚点。在初心使命的驱动下,文博人苦思冥想,用文创这把“钥匙”,打开了古代文物与现代文化的“结界之门”,不仅带来了热度,而且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博物馆的重要载体,也吸引了更多人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引起了大众的共鸣。

“出圈”的背后是文化的自信。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曾表示:“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来自文化机构,来自人们的博物馆情结。”在海量的文创产品中,想要火“出圈”并不容易,文物到文创并不是简单的转换材质或复制图形,而是要融入对文物内涵的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用现代的手法、思维和设计进行大胆创新,用产品媒介讲述好文物故事。而这一切的基本前提,是文化的自信与积淀,是对文物深刻的理解。“马踏飞燕”“考古盲盒”的走红,也正说明了“文化内涵+出新出奇的创意+接地气的设计”才是文创产品成功的关键,只有以“文”为魂,以“创”为径,坚持守正创新,深挖文化自身的价值,才能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出圈”的背后是执着的追求。文物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要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采用多种形式讲述好文物故事,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求,是一个长久的事业。文创产品并不是文化传承的终点,应该认识到,文创产品是快销品,更新速度极快,文化的传承不能仅仅只靠“昙花一现”,而还需要完善产业链条,下好一盘“大棋”。近年来,文博人在网络媒体、数字领域多点开花,“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奇妙游”等电视节目也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抓住了大众眼球,“数字博物馆”也让大众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文物的温度,品尝了一份份豪华的文化大餐,这背后,是对文化传承的执着追求,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传承在,脚步就不会停,相信,在文博人的努力下,在人民群众的认同与参与下,我们定能守住文脉和初心,在文化传承与发扬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7-16
下一篇 2022-07-16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