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与民生事业的“朝朝暮暮”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市巴铃镇人民政府 陈德裕

“七夕”将至,各级党员干部是否还记得初入为民事业当中“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初见情深,是否还记得以似水柔情撰写为民诗篇的漫漫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各级党员干部应当深刻感悟“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中饱满的责任感和为民情怀,抓好与民生事业的“朝朝暮暮”,让“两情”更能“久长”。

 

在“朝朝暮暮”中以学修身提升“两情”质感。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读书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也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读书可以让一个人在潜移默化中增长才干,变得独立且冷静。在基层的民生事业中,困难与繁琐交织,倘若不能回应好民之所需、民之所盼,“一切为了人民”也就无从谈起。基层的党员干部需要通过广泛的阅读学习,扶正培植正确的三观,掌握最新的方法论,汲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营养,结合深度的思考挖掘干事创业的更多可能性,如此才能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时有想法、有思路,成为足智多谋的基层“小诸葛”,在新的征程面前底气更足。同时多向群众学,多到群众中学,广结“一字之师”,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经验,从群众的智慧中提取凝练精华,转化为自身干事创业的“金刚钻”,高质量打牢民生基础。

在“朝朝暮暮”中用心倾听提升“两情”通感。基层的“真民意”常常藏在群众的“饭后茶余”之中,党员干部若是只会在办公室“喝茶看报”,那只能“一叶障目”,与群众的要求渐行渐远。因此各级党员干部要常到基层一线,摒弃走马观花的“假调研”,拒绝只看到冰山一角的“走过场”,坚持了解真切实际的“真呼声”,同群众“打成一片”,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群众的意见建议,不论是赞扬声还是批评声都要“照单全收”,对于赞扬声要戒骄戒躁继续保持,而越是批评越是痛骂越要虚心接受,有不足才能鞭策自身改正进步,推动工作完成得更加出色。用心倾听群众的“土话”“方言”,才能补足自身在为民服务赛道上的能量,当好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把群众满意当作自己的最大追求才能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在“朝朝暮暮”中真帮实干提升“两情”实感。“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群众当中来,也必然要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只会“纸上谈兵”“三脚猫功夫”,靠花言巧语去搭建“空中楼阁”是得不到群众的认可。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要想获得好口碑,脚下沾满泥土,指尖缠绕作物的清香才是真。党员干部需要挽起裤腿、扑下身子,让“时时放心不下”成为自己的“座右铭”,用基层的“钢火”去淬炼为民事业的“真刀真枪”。只有在实干中亲历急难险重任务的洗礼,在实干中绞尽脑汁取得新的突破,同群众干在一起、想在一起,才能在农耕生产一线上得去,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站得稳,在疫情防控最前沿顶得住,让每一项工作指标都落地成为“真把式”,如此才能收获群众竖起的“大拇指”。

与为民事业之情要用心经营,直到将为民之心融入每一天的日常,才能在每一天的“朝朝暮暮”中,答好为民考卷。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8-06
下一篇 2022-08-06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