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台上升腾变迁的乡愁

甘肃省渭源县会川镇杨庄卫生院 李凯

母亲的锅台,一日三餐哺育着家里人。自己上小学时,锅台中烧的燃料大多是麦秆等植物茎秆,八九十年代,就连这些燃料都很匮乏,山头田间,贫瘠荒芜。做饭时得一个人专门蹲灶火口抓住麦草不断摆弄,方保灶火旺盛。不然一不小心,灶火就灭。灭了就得用嘴用力吹灶膛里的草灰,腮帮子鼓得圆圆地吹,对准了灶门朝里使劲地吹。得费好大劲,瞅着柴火要着时,得迅速把脸躲开,不然会被倒喷而出的火焰烧着眉毛、发梢,毛发烧焦的味道刺鼻难闻,至今难忘。就是冒着火烧眉毛、浓烟刺鼻的危险,也舍不得点一根火柴来。除非锅台中的死灰不能复燃!就点一根火柴引燃灶里的柴草。一盒火柴里装多少根、还余几根,计划用几天,都装在大人的心底里。每到做饭时分,滚滚浓烟就从家家户户的房顶冒出、随风飘散。空气中到处弥漫着一股麦草灰的味道。饭后左邻右舍聚在一起,就会互相刻画对比谈笑烧焦了的发梢、眉毛的形状、面积,谈笑间彼此会从对方口中详细询问自己的“光辉形象”。兴尽方散。

傍晚时,袅袅炊烟,如雾似纱,会把整个村庄树木笼罩起来,那缕笼罩的炊烟丝丝缕缕,一直延伸到村舍边的茫茫田野,恋恋不舍地向远处蔓延、淡去、消失。

幸福生活终究得靠勤劳的双手去干、去奋斗努力。包产到户、责任到人,还怕流汗吗?不怕,父亲和母亲比之前起得更早、睡得更晚了。生活也逐年渐好。父母亲勤俭持家,辛劳耕田务地锄草种菜。尤其是种菜,父亲颇有心得。一小块地,翻挖平整挑垄下子,浇水施肥,夏季的菜瓜黄瓜、韭菜、葱蒜芫荽、小白菜等会经过母亲的锅台,香喷喷地来到碗里。秋冬季的菠菜、冬白菜、南瓜、包包菜等经过简单处理,就藏进地窖,以备菜蔬短缺的漫长冬季食用。自食其力、脚踏实地、天道酬勤。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引导着子女。记得儿时大雪落下满院积雪,在耀眼的冬日暖阳中,母亲会做平时很少做的白米饭,炒一锅臊子包菜丝,再切点儿红辣椒,就是小时候寒冬季节最期盼、最好吃的饭菜。那个味道终生难忘,那是乡愁的味道;一日三餐,那是故土的哺育之情。

家风家教,朴实无华。言传身教,勤俭持家。父亲母亲的勤劳、坚韧,深深地烙进了子女的心里。就是再苦再累,也要供我们上学读书。而我们上的学校离家也逐年变远。远了,母亲就会在锅台上,炒点熟面,里面加点儿糖,这面经久耐存耐吃。但无论走得多远,不管身在何处,梦里总会出现母亲锅台上飘起的缕缕炊烟和饭菜的味道……

时代在变迁、生活的车轮也滚滚前进。家里的锅台现在也不大用,只有在逢年过节、家中有事人多的时候,发挥一下它的作用,重温一下“昔日荣光”。现在村里人都用的是液化气、电磁炉。做饭时节,再也没有了滚滚浓烟。天空更蓝了,山上的草木更绿了,沟底的泉水静静地、清澈见底,似乎也更甘甜、更可口了。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8-12
下一篇 2022-08-12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