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需要什么样的挂职干部

挂职,是干部交流的一种特殊形式。不同的单位和干部本人,对“挂职干部”这一角色有着不同的定位和认知:对于主管的组织部门来说,挂职干部要清正廉洁、公道正派、勇于担当;对于挂职干部派出单位来说,考虑到自身单位的工作安排以及人员需要,可能并不会派出最优秀的干部进行挂职锻炼;对于挂职干部本人来说,选择挂职或出于自身能力的提高,或出于对基层经历的需要,或不得已而为之;而接收挂职干部的基层单位,则对挂职干部有更多的期待。那么,基层单位到底最需要怎样的挂职干部呢?理想状态来看,大致有以下五种。

“权力型”干部

对于接收挂职干部的基层单位来说,往往希望来自上级的挂职干部越有“实权”越好,“实权”越大越好。同时,挂职干部在原单位有好的人脉和关系,能够动用更大、更多的权力以及资源,可以为其所挂职的基层单位提供更多更好的帮助和支持。这种“人之常情”的“权力预期”在中西部贫困地区是较为常见的现象。

“资源型”干部

与权力大小相关联,不同级别、不同权力的单位,其所能掌握和调配的资源也不相同。接收挂职干部的基层单位,往往希望挂职干部及其原单位有更多的资源,能够服务于基层单位。这与对“权力型”干部的“权力预期”一样,其“资源预期”的逻辑是:

  • 一是希望派出单位自身有更多的组织资源,比如,对银行系统、能源系统和铁路系统派出单位的“资源期待”。
  • 二是希望挂职干部在原单位占有较好的职位和权力。
  • 三是希望挂职干部在原单位拥有良好而广泛的人脉关系。


“专家型”干部

近几年来,随着基层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派出挂职干部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专家型知识类干部也相继被派往全国各地。相对于“权力型”干部和“资源型”干部,“专家型”干部也许在人事任免、项目审批、资源引进、招商引资等方面比较优势不足,但其也有自身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长,而这也正是基层社会发展以及基层治理现代化所需要的。

“名人型”干部

由于现代传媒和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名人效应”具有强大的社会传播效力。“名人型”干部也因此受到基层接收单位的欢迎。基层社会对于“名人”可能会有更多的“综合性期待”:

一是文化传播效应。一个中西部的相对贫困县市,可能在国际社会以及国内很少有人知晓,但一个“名人挂职”的宣布,可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媒体快速地传播和放大。

二是招商引资效应。“名人”也可以运用自身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运用广泛的人脉关系和社会影响力,介绍和引进大量企业资本以及社会资本,使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具有较强的号召力。

三是综合性的旅游广告效应。

“社会活动型”干部

如果没有权力、没有资源、没有专业知识、没有知名度,只要挂职干部在社会上关系广、人脉活,也是一种优势,此即所谓的“社会活动型”干部,也即基层常常说的“关系广、能量大”的干部。此类挂职干部,也是基层单位所需要和欢迎的。如果基层县市得到这样的挂职干部,同样有利于基层政府的最大化使用:跑项目、催审批、拉资金、邀名人,等等。这样的挂职干部能够发挥极大的“能量整合”作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广大基层挂职干部,深入偏远地区现代化实践第一线,为推动所在地区和单位的观念提升、改革创新、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值得肯定的。

(1)
上一篇 2020-07-11 17:37:03
下一篇 2020-07-13 17:57:00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