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画像:揪出基层三种“另类干部”

近日,有媒体披露,某基层个别支部负责人,每当检查组工作人员提出要把某些问题整改到位时,都很爽快答应“好,好,好”

但在“回头看”验收环节,检查反馈的问题依然“重复昨天的故事”,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看不到任何整改迹象。

这种自欺欺人式的“喜鹊型”干部,手动不起来,脚迈不出去,贻误事业发展的“战机”,严重损害讲求实干苦干的干部队伍形象。

在官场上,除“喜鹊型”干部外,还有两种“另类干部”,不作为不担当令群众生厌,与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狮子型”“啄木鸟”“千里马”干部形成对比。

1、“涮蟹型”干部

在基层年轻干部队伍中,有一部分人“出身农民不识乡亲”“身在基层不知农事”,纯粹只是为了混个基层经历。“混”字当头,心思飘浮、蜻蜓点水,经常“名在人不在”“身在心不在”“时在时不在”

这些干部,在一个岗位上屁股还没坐热、情况尚未摸透、身心未得历练,“这山望着那山高”,期限一到便“草草出炉”,像极了外地螃蟹投放阳澄湖“涮水”后捞出的“涮蟹”。

在思响哥看来,产生这种“涮蟹”型干部的原因,大体可归于两种心态:

一是不愿受基层之苦。苦和累是基层的“标配”,“5+2”“白+黑”是基层标签式语汇。从项目征迁到信访维稳,从清障拆违到环境整治,没有哪一项是可以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容易活。

二是不屑积基层之功。基层是能力的大熔炉,基层直接面对的是群众百姓。部分年轻干部在“官场”文化熏陶之下,便产生了走捷径的心理——“基层是课堂”道理不假,出名挂号还是靠“领导”管用;“群众是老师”说法没错,提拔升迁不如跑“庙堂”靠谱。

2、“兔子型”干部

身子软、胆子小,习惯“庸懒散”,爱惜“白皮毛”,朝九晚五窝在办公室,吃不得苦、受不得累,觉得主动干活有风险、消极怠工有危险,干脆明哲保身、耍小聪明游走在“缓冲地带”——这就是“兔子型”干部。

讨喜、不讨厌是“兔子型”干部令人恼火的特点。说其讨喜,不是说他们身上有什么过人之处,只不过是些庸俗的“好人缘”。

比如,聚在一起咬咬耳朵,互相传授“推活儿”“躲活儿”的心得,交流一些应付上级、糊弄群众的“小计谋”,待到检查问责时彼此拉扯一下。

这些表面上不得罪人、实际上不干事的“好人缘”,一方面来自“兔子”的自保需要,另一方面“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客观上也拉近了“兔子”之间的距离,甚至衍生出更多、更消极、更不作为的“兔子型”干部。

本质上讲,“兔子型”干部不是真讨喜,而是真讨厌;“兔子病”不是小毛病,而是不容小觑的“机关病”。

3、“喜鹊型”干部

民间将喜鹊作为“吉祥”的象征,因此这种动物深得人们喜爱。时到今日,不少人骨子里仍然崇奉报喜不报忧的“喜鹊文化”,好吉恶凶,喜听赞歌。

于是也出现了不少溜须拍马、当老好人,善于接近领导、做表面文章,纸上谈兵、夸夸其谈,重GDP、好大喜功的“喜鹊型”干部。

这类干部汇报工作时只报好的,不报困难和问题,真实情况不反映,问题得不到解决。面对检查反馈问题,口头上“好,好,好”,行动上慢慢慢、甚至弃之不理,难逃“打马虎眼”不作为之嫌。

报喜不报忧的现象在年终总结中更是司空见惯,每篇总结都是形势一片大好,长篇累牍摆成绩,工作年年上新台阶;谈到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却轻描淡写,寥寥数句,一带而过。

这三类干部易侵蚀年轻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危及国家治理的后备力量建设,贻患无穷。

时下,无论是改革攻坚还是脱贫攻坚等,各项事业都需要“打铁铛铛响”的促进派和实干家去推动和创造新业绩。无论是“混基层”的“涮蟹型”干部,不作为的“兔子型”干部、或自欺欺人的“喜鹊先生”都是不愿扛责任、不敢挑担子的“软骨头”。

治理这三类干部必得从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协同出击、双向发力。

从干部自身角度,应当及早端正人生“靶向”、及时校准事业“准星”。干部自身也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血性,激发“当官避事平生耻”的抱负,施展“毋改英雄意气”的凌云壮志。

从组织部门的角度来看,组织部门应当让有培养潜力的年轻干部真正下沉基层一线、到艰苦环境中去,经历必要的台阶历练;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干部政绩考核的办法,提拔重用敢说真话、作风扎实、真抓实干的干部,让这三类干部没有市场。

(2)
上一篇 2018-11-21 10:44:59
下一篇 2018-11-25 22:20:36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