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不接杂宾

古人云,择交者不败。说的意思是,有选择的交往才能有助于事业功业,才不会为朋友所困所累。对为官者来说,选择同什么人交往,不仅关乎个人荣辱得失,还关乎百姓福祉、社会公平,意义不可谓不大。

清人张廷玉在《澄怀园语》中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为官不接杂宾最好。其在文中记载,“薛文清公曰:‘当官不接异色人最好。不止巫祝、尼媪宜疏绝,至于匠艺之人,虽不可缺,亦当用之以时,不宜久留于家。与之亲狎,皆能变易听闻,簸弄是非。儒士固当礼接,亦有本非儒者,或假文辞或假字画以媒进,一与之款洽,即堕其术中。如房琯为相,因一琴工董庭兰出入门下,依倚为非,遂为相业之玷。若此之类,能审察疏绝,亦清心省事之一助。’”

为官者喜接杂宾,难免会产生偏颇之心,乃至产生偏爱之情。此种行为一旦为杂宾所利用,不仅会损害为官者的声誉,甚至会产生一些违法乱纪之事。唐人房琯在出任宰相时,特别喜爱音乐,一个叫董庭兰的琴师经常出入他家,并依仗他的权势行不法之事,以致到后来这成为其人生中一个抹不掉的污点。

如果认为房琯的例子还不够深刻,那么后唐李存勖的悲剧是不是更加发人深省呢?

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写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李存勖被“数十伶人困之”,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探究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李存勖喜接杂宾、溺于伶人,缺乏忧患、沉于声色。

相反,古之很多清官,之所以得以善终,青史留名,与其慎交往、慎嗜好有很大关系。如,大名鼎鼎的清官包拯,“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历史的镜子需要今天的为官者多照一照。对领导干部而言,每个人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各种诱惑、算计都冲着你来,各种讨好、捧杀都对着你去,往往会成为‘围猎’的对象”。倘若为官者不注重择而交之,喜欢结交杂宾,这无异甘于被“围猎”,甚至有点自投罗网的味道。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众多腐败案例来看,不少领导干部都是被“朋友”拉下水的。这些所谓的“朋友”,多是些唯利是图的商人老板,根本算不上真朋友,也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杂宾”。而恰恰正是这些“杂宾”,让某些领导干部尝到了一定的“甜头”,最终却吃尽了“苦头”。

多交益友,一同进步;不交杂宾,一生少忧。领导干部只有严格自律,坚持公正用权、谨慎用权、依法用权,坚持交往有原则、有界限、有规矩,做到有交集但不搞交换,有交往但不搞交易,相敬如宾但不勾肩搭背,才能与友“亲”“清”两相宜、相看两不厌。

本文信息来源为 《中国纪检监察报》

(2)
上一篇 2018-12-28 13:17:44
下一篇 2019-01-03 16:17:49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