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调查》读书笔记之从经典中学习如何展开调查研究

最近,在研读毛泽东同志的《寻乌调查》,这是田野调查的经典之作,读后很受启发。1930年,毛泽东在寻乌围绕“当地富农问题及商业状况”开展调查研究,对寻乌的商业活动、政治状态、土地关系、土地斗争等方面的状况,进行了详尽考察分析,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真实材料。这是在初步形成的毛泽东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既是了解农村经济实际情况,也是对自身理论的一次社会实践与检验,为今后的土地革命提供一线数据支持,《寻乌调查》因此成为调研报告的经典。

一、围绕调研目的提出问题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调查研究要有明确目的,带着问题去,带着办法回。毛泽东在《寻乌调查》前言中指出:“关于中国的富农问题,我还没有全般了解的时候,同时我对于商业状况是完全的门外汉,因此下大力来做这个调查。”这就鲜明的提出了问题,指出了调查的目的。通过对寻乌农村、城镇等历史和现状调查,毛泽东掌握了分配土地的各种情况,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为日后制定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工商业政策提供了可靠依据,更为如何有效地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了可参考范例。

二、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

在同一研究中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为研究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在《寻乌调查》中,毛泽东使用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同时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寻乌进行调查研究。一是充分运用数据。例如,在第二章介绍寻乌交通时,毛泽东详细注明县内每条道路的里程数,还注明了到临近县城一些道路的里程,这是了解寻乌的发展状况、区位条件的一手资料,这对于寻乌的建设情况、出行条件甚至面积都有了较为明确的印象。在第四章寻乌的旧有土地关系中,毛泽东对农村人口成分、旧有田地分配等运用百分比进行统计,这些数据不仅非常精细的,也具有史料价值。二是以实地现象为分析基础。例如:在第四章中高利剥削的第4小点—卖奶子,毛泽东详细描述了当地卖奶子的社会现象,并从中得出科学结论,即“旧的社会关系,就是吃人关系!”。

三、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

调研类文体的语言形式一般来说相对严谨单一。在《寻乌调查》中,毛泽东使用口语、俗语、俚语的地方随处可见,比如:在描写农民交过租没有饭吃的时候,套用农民自己的话,即“禾头根下毛饭吃”,生动描绘了当时农民生存的艰辛。揭露剥削地主的残酷,则用了当地的俚语,即“水浸牛皮-很吝”。为了描绘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说明做豆腐不容易,引用了当地的俗语,即“蒸酒磨豆腐,唔敢称师傅”。这些生动活泼、现场感强的语言形式,增加了调研报告的阅读吸引力,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当时当地的语言文化特色,也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价值。

习近平同志曾这样评价毛泽东的寻乌调查:“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寻乌调查》的启示是:重视调查研究、善于调查研究、做好调查研究,这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传家宝,也是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源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xlzzb,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viewpoint/54869.html

(1)
上一篇 2021-08-26
下一篇 2021-08-27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