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流动路径:遴选还是考调?

“就怕年龄成了‘硬杠杠’,超过35岁没有机会了。”5年基层最低服务年限期满后,身处西部某县的基层干部王悦决定参加遴选。王悦28岁时开始准备考试,在经历了遴选、考调等各类考试后,33岁的她终于如愿考到市上工作。

对比大多难以流动的基层干部而言,王悦是幸运的。某县组织部副部长对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表示,遴选是一种在公务员群体中“优中选优”的培养选拔机制,能够优化上级机关公务员队伍结构。因此,遴选成功对许多基层公务员来说并非易事。除了遴选,考调也是基层干部实现工作流动的一种方式,而且考调对基层干部的身份限制更少,但能考调到上级机关的概率也很小。

一方面,基层干部自身需要符合遴选、考调相关的报考条件,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就算面试过了,原单位还得同意放人。“更多的时候,感觉遴选、考调像是一根小火苗,让你不断看到希望又不断失望。直到35岁时,就不抱希望了。”一名基层公务员说。

笔试难,面试更难?

作为实现干部流动的重要方式,遴选和考调还是存在区别。市州及以上的机关由当地组织部统一组织的考试叫遴选,报考身份只能是公务员或参公。若是市州及以上的机关自行组织的考试,以及区县层面组织的考试,一般称为考调。在考调中,不同地方对报考者的身份要求不同,一般可以是公务员、参公,也可以是事业人员。

80后基层干部李开告诉记者,他先后报考了3次省直机关组织的遴选和考调。一般在考试通知发出后的两个月内,省直机关会组织考试,李开备考的时间并不多。

由于报班的价格不菲,李开索性在网上购买了两三百元的二手资料复习。3次考试,他笔试都通过了,但都败在了面试上。

据多名参加过遴选或考调面试的基层干部描述,面试一般有2至3道题,考生随机抽取作答。时间限定在5至15分钟,考生有几分钟先构思,然后展开论述。作答后,现场考官会立即对考生打分。考生在门外等待面试分数。除了上述结构化面试外,遴选面试还有无领导小组面试等形式。

“说不紧张是假的,有时候太紧张就忘了答题思路,还是败在了表达能力上!”等到面试分数后,李开知道自己没戏了。

“我笔试能过,面试的问题基本不大。”与李开不同的是,90后基层公务员张力对自己的表达能力充满信心。当张力在异地基层当公务员时,他一心想考回家乡。

作为各类公务员考试的积极报考者,张力不仅在公务员考试培训的“保过班”中培训过,平时也十分关注国家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注重提升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看到老家区县公布的考调公告后,张力立马报了名。

很快,张力通过了笔试。在面试时,他一边就抽中的题目侃侃而谈,一边与主考官进行眼神交流。“我知道当时抽中的问题怎么回答,比如如何负责一项领导调研活动,如何处理当地突发事件。所以在谈问题解决方案时,我看到了考官们微笑着点头。”

最后,张力通过考调顺利回到了老家工作。凭借自身的能力,他在两年后又被遴选到市上。“考调和遴选主要是考察公务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省直机关的考试,更多的要考虑站位的问题。如果干过这个工作就有优势,如果不了解相关系统的工作就比较吃亏。有时候考试也看运气。”

“在考试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都不算高的情况下,考的次数越多,就越熟悉其中的套路。”部分经常参加遴选、考调的年轻公务员表示,自己不是没有算过考试这笔账。“尽管概率很小,但单位在选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在选单位。在这种多对多的选择环境下,还是值得搏一搏。”

流不动的两难困局

纵观各地情况,能靠遴选进入上级机关的基层公务员并不多。尤其是机构改革后,一些省份的遴选次数逐渐变少,甚至个别省直机关几年都未出过遴选公告。记者梳理发现,2016年至今,东北某省已有6年未针对基层公务员开展省直机关公务员遴选。

广东省最新一次遴选省直机关公务员,还是在2017年。对此,有广东省基层公务员直言,以前还可以跨区域考到深圳、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城市,现在政策不允许跨区域考试,省直机关又不招人,其他地区的干部很难再去珠三角地区工作。

一些基层组织部主要负责人认为,随着公务员遴选、考调的逐年规范化,一有考试公告发出,许多年轻的基层公务员都想抓住这种流动的机会。比如在某省直机关组织的考调中,为竞争20余个事业编制名额,有近两千人参加笔试,其中不乏大量公务员。“上次这个单位较大规模组织招人还是在3年前,机会难得。”一名参考的区县事业人员告诉记者。

一些长期被该省直机关借调的基层干部等着这次“转正机会”。这些干部由于熟悉该机关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等,考中的概率更大。在该机关长期被借调的一名基层女干部表示,虽然工资和原单位差不多,但离家更近,平台更高,她愿意放弃公务员身份,考调为该单位的事业人员。不过,面对1%的录取率,即使是借调人员也很难“转正”。最终这名干部笔试没过。

大多基层公务员能否参加遴选考试,还得征求单位主要领导的意见。由于一些遴选或考调考试在笔试环节不要求当地组织部门盖章,一些公务员就采取“先私下报考,等到进入面试环节再跟领导汇报情况”的方式。“一旦单位领导知道你不安分,可能会对你另眼相看。”

不过,这样做的风险也不小。一名区县干部告诉记者,有的上级领导会以“报名环节未事先报告”为由,直接不予提供单位证明。甚至有的基层干部报名时已向领导汇报,在笔试、面试、考察、体检等环节都已通过,但到了办理调动时原单位却不愿为其盖章。“由于没走成,该同事消沉了两三年,最终被调离了单位。”上述干部告诉记者,他所在区县的经济总量在全市排名靠后,近年来公务员群体流动性较大,“领导可能担心人才进一步流失,在遴选、考调上‘卡得紧’。”

冷暖自知的“高大上”

事实上,许多公务员梦寐以求的岗位,未必如想象中那么“高大上”。随着遴选和考调的年龄要求越来越年轻化,北京某郊区的90后女公务员赵菱也想再努把力。备考一年后,她如愿遴选到了中央某部委。在亲朋好友眼中,在中央部委上班就很“高大上”,但其中艰辛只有她自己知道。

新单位除了工作强度大,常常加班到晚上八九点,工资减少了30%外,每天上下班的通勤时间还增加了3个多小时。“想在离单位近一点的地方租房,费用又超出预算。有的人遴选是为了北京户口,像我这种已经有户口的,又为了啥?”赵菱说。

一些从基层遴选至省直机关的公务员也有相似感受。“当时没想清楚就考进了省委办综合处,那工作节奏简直比市州快了几倍,没日没夜地写材料,头发也是大把大把地掉。”一名今年顺利通过遴选进入省直部门的年轻干部表示,由于难以适应这种岗位要求,在3个月的定岗试用期结束前,他趁着关系还没调到省上,又回到了原单位。

“我考到省里,通勤时间也长了许多。靠着父母补贴,在省会买了个小房子,勉强能维持生活。”一名曾经从基层遴选到市上,又从市上遴选到省上的80后干部将自己的待遇描述为节节低,市上低于基层,省上低于市上。

有观察人士指出,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基层公务员的薪资水平普遍较高,甚至高于市级机关或省直机关。比如,在杭州市余杭区,一个基层公务员的年收入要高于同职级的市级公务员。“基层才是真正锻炼年轻干部的地方。遴选对我们而言,并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余杭区一名基层干部向记者表示。

当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能通过遴选并适应新环境的干部也会有不错的回报。上述80后干部举例,比如对于县乡两级机关的大多数公务员而言,四级调研员都很难,甚至一个科级领导干部,都需要在后备干部库中优中选优。而在一些省直机关,能进步得更快,尤其是职务与职级并行后,这种优势更明显。

(文中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本文信息来源为 官察室

(3)
上一篇 2022-06-08 00:28:37
下一篇 2022-06-19 23:35:34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