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双龙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摒弃了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组织方式,采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元化方式发展。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充分发挥亿万农民主体作用,是实现农业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抓手,更是全面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基本前提。本文通过运用综合性调研、大数据调研等调研方式,结合双龙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际深入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双龙镇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双龙镇位于巫山县城西北部,地处国家5A级景区小三峡腹心地带。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会人文环境孕育了丰裕的农业资源、文化资源,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集体经济产业发展中重要的资源依托。在2017年8月,双龙镇被确立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近年来,在巫山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和市委宣传帮扶集团鼎力支持下,结合巫山县“1+3+2”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布局,紧紧围绕我镇“1(生态旅游)+2(电商物流、农产品深加工)+3(脆李、柑橘、干果3个万亩)+N(小水果、特色养殖、中药材等)”生态产业发展布局,通过“七抓七促”,实现“空壳村”巧变“实心村”的嬗变,迈向了新型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征程。

一抓光伏发电促集体经济增量。积极争取巫山县光伏扶贫发电项目,通过“1(贫困村)+1(非贫困村)”带动模式,如非贫困村三羊村,新开发公益性岗位98个,进行资产收益分红90250元(每户贫困户50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全覆盖。二抓产业融合促集体经济增收。采取资金变股金方式,组织20个村出资65万元,引入社会资本35万元组建双龙福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开办双龙福农业公司。通过农副产品策划、包装、销售和文创产品研发,开发“红叶雕刻画框”“农村土猪腊肉”等20个福文化系列扶贫产品。三抓土地复垦促集体经济增产。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示范为抓手,围绕“1563”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宅基地复垦,盘活“沉睡”闲置房屋。如黑龙村以党建为引领,组建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一事一议”,用30万元发展脆李1500亩、核桃1500亩、中药材500亩,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实行“保底分红+利益分红”,给村民和村集体更多收益。四抓财政扶持促集体经济增效。洞桥村建立村集体组织直接经营的“福兴”扶贫车间,通过“采购+加工+电商”生产经营模式,带动本村及周边群众农副土特产品销售,为该村带来每年3万元集体经济收入。五抓资产盘活促集体经济增色。2020年9月,引进重庆市楚乡原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在水田村投入80万元建腊肉加工厂扶贫车间,争取县扶贫办就业扶贫车间补助资金29万元,购买机器设备作为水田村入股价款,每年增加集体经济收入8700元。六抓“腾笼换鸟”促集体经济增值。2016年乌龙村引进蓬辖生猪养殖场,利用养殖场沼气设施构建“猪—沼—茶”生态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园。2020年又引进实尚笙华农业专业合作社,将茶园承包经营生态康养项目。乌龙村将“荒园”变成生态康养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园,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七抓产权改革促集体经济增强。2017年以来引入龙头企业5家、大业主果园54个、培育家庭果园39个,形成“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 +家庭果园+农户”“村集体+托管托种”和“村集体+乡村旅游扶贫”产业发展模式。

二、双龙镇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双龙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正处于扩张阶段,要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仍存在以下受阻因素:

(一)发展方式受限问题

一是规划改革亟待明晰。我镇已形成经营型、租赁型、服务型和党建型等发展模式,但也面临着发展规模不大、定位不明、质量不高的问题,集体经济承接利用好下乡资源的统筹能力仍有不足。亟待面向需求市场明晰未来规划,从政策引导层面突破,实现村集体经济从“小而散”到“大而强”的递进。二是产销过程亟待突破。农业产业基于乡村本身的资源禀赋发展而来,农村产业的创新,根基在于深入挖掘本地的资源。据调研,部分村集体存在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经济作物,对自身的特色挖掘不够深入,导致销路和市场雷同,缺乏创新销售渠道的现象,出现了生产、销售同质化的问题。

(二)人员条件受限问题

一是专业人才稀缺。集体经济生产一线需要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等。因人才管理体制和个人因素影响,职称和学历结构呈倒金字塔结构,专业人才无法沉下去。二是村两委组织活力和后备力量不足。我镇村干部老龄化趋势明显,村组织对经济、管理、科技等方面的新理念新思想存在理解和接受的困难,村集体经济基层工作开展的难度加大。此外,村干部职位薪资和工作难度因素,对年轻人才缺乏吸引力,长期选不到合格的村级带头人,村级组织队伍能力建设遇困境。

(三)区位条件受限问题

一是关键要素吸附能力薄弱。我镇属于三峡工程移民搬迁镇,人口流动性较大,特殊的区域条件对人才、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的吸附能力较为薄弱,各类要素在向乡村流动的过程中缺少落脚点,加之农村地区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自身积累较为有限,外部资本不愿进入、财政资金不知投向谁,内部资源无法激活的问题仍然存在。二是信息资源存在差异。由于城乡信息资源存在差异,信息中介组织在部分村一级存在缺失情况,部分农村地区无法享受到最新的信息资源,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凭经验,靠感觉,盲目跟风,致使农户的营农收入低而不稳,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受限。三是组织结构和功能不足。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普遍缺乏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应的架构设计,合作社功能不完善,难以有效整合村内土地、资金、人才,最终导致村内部资源资产资金保值增值困难、集体经济发展困难、村民持续增收困难,难以承接更大范围的集体经济发展以及乡村振兴项目。

三、对双龙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建议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对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的全面改造升级过程,我镇需构建起系统性、常态化的政策支持体系,持续围绕《双龙镇旅游发展规划》《双龙镇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实施方案》,坚持“1+3+2+N”的产业总体规划,不断壮大“三个一万亩”产业布局,因村制宜选择发展项目,大力推进村集体经济增量提质,努力实现村集体、农户、企业的“三赢”,促进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一)统筹谋划,抓高效机制,促资源价值转换

资源价值实现离不开转化机制,高效机制有利于集体经济要素的政策红利释放,也是我镇综合经济顺利推进的重要驱动力。一是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提出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在机制层面,通过差异化战略构筑错位竞争优势,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升区位优势等措施实现我镇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资源转化层面,横向协同、纵向联动,持续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将沉睡资源转变成发展资本,使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弱转强,打开发展新局面,进一步巩固推进改革成果。二是加强政策整合协同力度。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需打好设立专项支持政策、整合多元政策资源及构建系统政策支持体系的“组合拳”,将发展集体经济与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造等各类支持政策有机衔接,探索在完成专项政策目标的同时同步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和办法,让政策“红包雨”落地生根。

(二)因村施策,抓消薄机制,促典型经验落地

一是创新特色因村制宜发展方式,发挥内外优势协同作用。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能搞简单输血式套路,而是要增强内生造血动能。按照“试点先行、观照全局”的原则,探索合适增收途径,围绕“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科学谋划项目,发挥村级组织产业优势,紧抓项目资源进村、乡村振兴、财政投入良机。内外协同,双管齐下,共同促进我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确保能为村集体经济带来长期效益。二是推广典型村级产业落地案例,发挥宝贵经验示范作用。经调研,白坪村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和农业用途前提下,鼓励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入股到实尚笙华专业合作社,采取“保底分红+利益分红”形式,现有股民263人,长期务工30人,带动22户贫困户增收致富,通过“联产联业”、“联股联心”,有效盘活农民资源、资产、资金,实现了农村变景区、农舍变宾馆、农民变股东的重大突破。 按照“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要求,积极开展白坪村等成功案例经验交流会,宣传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成就、运作方式,提供全面认识农村新型集体渠道,实现各村可选择的特色乡村振兴道路。

(三)资源转化,抓产业融合,促集体经济增收

一是拓展多元增收渠道,提升集体经济质量。资源方面,通过深度挖掘地区生态资源、自然光热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开发资源增收道路,构建乡村产业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紧密衔接机制。文化方面,深入挖掘独具双龙特色的乡土福文化内涵,全面推广安静村“红叶雕”文化,以文化产品引领,延伸农业产业链,让村集体经济发展既有“颜值”也有“内涵”。二是畅通资金变股金渠道,明确集体经济权责。扩大资金变股金辐射范围,整合现有各部门涉农资金,组织各村出资、引入社会资本共同打造特色产业项目,让村民成股民,资金变股金,有效解决过去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责不明确、保护不严格等问题,让村集体经济的权责分配进一步均衡。三是突破区域条件限制,整合集体经济资源。采取“飞地抱团”发展模式,将村与村之间的资源、人才、市场与技术等优势资源有效整合,通过“强强联合”或“以强带弱”方式,实现生产要素由强村向弱村流动,达到强村带动弱村、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四是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推动数字治理落地。据调研,我镇已通过科普信息化终端,将科普中国网、国家素质文化共享工程等权威性信息落地应用。文化方面,持续加大宣传力度,让百姓充分利用现有数字资源,将县级数字资源同质同量地落地到各片区,让数字资源延伸到乡村“最后一公里”。生产方面,将数字技术落地到“村”,更加高效地推动乡村生产与城市消费之间的直接无缝衔接,形成“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农产品经销新模式。

(四)扩大队伍,抓引育留用,促人才体系建设

双龙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基层组织引路人、产业发展推动人、农业科技推广人和振兴致富带头人,激励各类人才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打造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一是加大政策引才反哺农村的激励力度,在“引”字上出高招。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把“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引回来,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群雁队伍”。构建乡村精英与集体经济组织的合作机制,通过将人才纳入村级领导班子、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层、产业合作的方式吸引人才,实现收益共享,确保其能够长久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服务。二是加大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在“育”字上求突破。为破解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后继乏人和乡村劳力困慌的窘境,需紧扣各村需求,遵循农民“点菜”、专家“掌勺”、政府“买单”的原则,强化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农民技能培训,让越来越多的新型职业农民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形成双龙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持久动力。 三是营造重视人才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在“留”字上下功夫。营造爱才敬才的社会环境,需政策、服务、配套多方面联合发力,多措并举留住人才,打通人才下沉的“最后一公里”。让有为者有位,把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留下来,为集体经济发展增活力、添后劲。四是重视村干部及产业带头人队伍建设,在“用”字上见实效。双龙镇发展日新月异,需重视村干部“领头雁”队伍建设,针对目前村干部年龄大、文化素质低的状况,积极调整集体组织的形态,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优选配强村党组织书记,让具有更高能力的村干部发挥基层组织引领作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黄苗芯,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00788.html

(5)
上一篇 2022-11-08
下一篇 2022-11-09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