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峰:最好的孝心是陪伴

人到老年胆变小,随着年龄增长,害怕的东西也越来越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向城市现代化生活,不会使用微信不会打视频,导致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的话题越来越少,慢慢地老年人不仅与社会脱节,话也变得越来越少,内心的孤独感油然而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还会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这都严重危害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年老的他们不敢让自己停下来,因为一停下来就会胡思乱想。

小时候不是很懂父母为什么会只要有休息就会买一大堆东西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长大后慢慢地从他们身上似乎明白了不是因为见面而见面,而是想多多的陪伴。我的爷爷家里很穷,那时候娶媳妇很难。后来几经介绍迎娶了大脚的奶奶,爷爷一直很喜欢吃面食(面疙瘩、包子、面条),依稀记得每次回老家我妈妈都会在原来老三建哪里买很多馒头、包子,爷爷一到周末也会坐在老家门口的石墩子上等我们似的,看到我们下车,他都会慢慢地又像很快似的迎接我们回去。口里总会说让我妈妈不要瞎花钱瞎买吃的给他们两老,他们年龄大了,吃不了这么多好吃的。妈妈总会笑着说,没买什么,就拿了一些您们能吃得动的东西,最后总是能看到爷爷很开心的吃着面头、包子(感觉爷爷真的是很喜欢吃面疙瘩、包子,也可能是因为爷爷小时候真的是穷怕了,什么都不会浪费,能吃上面头,包子就已经很满足了似的)。爷爷真的是知足常乐老人,他不会说什么好听的话,每次就是跟着爸妈、跟着我们小孩身后,需要什么他都会第一时间告诉我们在哪里或者自己拿给我们。慢慢地随着时间流逝,我的爷爷已经离开我们了25年了,但我总能记得爷爷坐在石墩子上的模样,父母做得就是最好的榜样。

奶奶他们家以前是地主,小时候总会跟我们讲他们家的故事,奶奶十岁以前衣食住行都很安逸的(因为小,我都没当回事也记得不是很清晰了),只记得以前老有人让我问奶奶的金银首饰在哪里,有没有元宝之类的,傻里傻气的我总会问着奶奶。奶奶总会跟我说“她是1919年出生的,她以前是很小时候不会很别人那样裹脚(因此奶奶是大脚),小时候她有玩具,有首饰,可是10岁那年全部被“收走了”,奶奶告诉我,他们家不像电视那样说的,对自有土地采取多种经营形式:有的是由自己经营,采取剥削雇工的形式;也不会像将以地租剥削依附农佃农的剥削其他农户” ,她家东西“收走”后面过着就很凄惨了。奶奶说她是晚嫁的姑娘(我们所说的晚婚),和爷爷结婚的时候她好像是十七、八岁。爷爷奶奶说以前是生得越多越好,因此他们一生有九个儿女(最终养活的就3个)。爸爸总是他是幸运的,他是最小的,生病了还好自己痊愈了,要不然就可能不在了……他们总说奶奶最疼的是二伯,爷爷最疼的是我爸爸,可是我觉得其实爷爷奶奶都疼,只是他们疼的方式有所不同,爷爷走后,爸爸和二伯商量每年赡养一年。后来我们就是每周末改到二伯家里,同样也少不了一堆的吃的、喝的、用的;二伯对奶奶肯定是没话说的,可是二婶就……再后来因为二伯要回乡做职业医生,奶奶也不想在我们家,就跟着二伯回乡下了,到爸爸赡养奶奶的时候,爸妈就会把奶奶接到大伯家去,然后每年都会给钱大伯(那时候我总会跟爸妈说,我们家过得也不好,为什么还要给钱大伯养奶奶呢?)。爸妈总会说:老人都需要善待,老有老有,家里才会有宝、才有幸福、才会阖家欢乐。

2015年的时候突然接到二伯离世的消息,爸爸很伤心,虽然时常跟二伯有吵。爸爸怕奶奶接受不了,死活不让奶奶见二伯最后一面(因为奶奶70岁左右的时候腿摔了,走路不是很利索)二伯走的时候奶奶96、97岁了,爸爸考虑的有时候很长远,有时候过于的担心担忧。后来2/3年里奶奶就一直怪爸爸。爸爸也不理,反正只要有时间,他就一人回乡下看奶奶。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孩子才知道,原来父母就是想跟我们做榜样,岁月静好,时光无言,让我们有时间就陪陪老人,他们最想的也是让我们陪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基层视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01142.html

(0)
上一篇 2022-11-15
下一篇 2022-11-15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