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之父”孙家栋: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2017年,孙家栋同志首次真正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默默奋斗了50多年,中国人民终于真正看到了这样一位将自己的一生献给航天事业的“两弹一星”元勋。在半个多世纪的航天生涯中,孙家栋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与孙家栋紧密相关的27颗卫星,就占我国成功发射卫星总数的1/3,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卫星之父”。航天事业对于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等多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孙家栋用他的一生践行了“牢记使命和责任,为强国之路保驾护航”。

什么而坚定?一个观天望宇的梦想,开创道路,缔造奇迹。伟大事业,始于梦想。1950年元宵节,为了庆祝节日,哈工大预科班安排学生晚餐吃红烧肉,难得的红烧肉把孙家栋留在了食堂,也留在了航天之路上。开饭后,校领导突然来到餐厅通知在场学生空军招人,当晚就要赶往北京,21岁的孙家栋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自此,一个观天望宇的旅程正式开启。1951年,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这个学院有一个传统:考试全部获得5分的同学,照片要挂在学校一进门的地方,一学年后如果能继续保持,便把照片往上挪,越往上人数越少,照片也越大。毕业时如果能在其上保留一张大照片,便可获得一枚印有斯大林头像的金奖章,拿到奖章的必然是全方面都优秀的同学,其中中国留学生屈指可数。1958年,孙家栋就带着这样一枚珍贵的金质奖章回到了中国,他用实力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可,挣得了中国人的“脸面”。回国之后,孙家栋的爱国之情愈加强烈,强国梦也更加坚定。

你因什么而坚定?一份回报民族的赤诚,隐姓埋名,默默奉献。“中国的卫星能打多高,国外的华人头就能抬多高。”于孙家栋而言,航天事业即是他报效祖国的舞台。20世纪60年代,世界局势紧张严峻,刚刚从沉睡中苏醒的中国仍没有在世界舞台上挺起脊梁,“能不能发射亚洲第一颗人造卫星”关乎着民族尊严、国际地位,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急需一场“胜利”来获取信心。研究初期,理论知识匮乏、硬件设施紧张、制造技术缺位,能力突出、敢于创新、勇于提出质疑的孙家栋被钱学森点将,调任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设计师,这个沉重的担子落在了一群年轻人身上。青年的感情总是无比炽热的,怀揣着对民族、对国家的热爱,他们聚成一团火,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冬天一刻不止的实验研究,于当时的孙家栋而言,研究的进程即是每天的食粮,再进一步,再成功一点,就睡得再安稳一点,吃的再香一点,如若停滞不前,那便是一群人的寝食难安。三年后的一天,孙家栋一大早就去买了最新的报纸,因为特殊原因不能到现场亲眼观看,他看着成功发射的消息喜极而泣,“东方红,太阳升……”《东方红》从广播中传来,此时的乐声,是无比的动听。

你因什么而坚定?一项真正热爱的事业,执着追求不忘初心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遇到难题时,孙家栋总爱看天,看月亮,看无数个小行星,从广袤的银河中寻找答案,正如年少时一样,天空上是孙家栋的梦。在已过90多年的人生里,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的全部过程,已至鲐背之年,孙家栋仍然没有放下国家的航天事业,担任着北斗卫星导航工程、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于正在从事航天事业的无数个研究者而言,孙老永远是坚强的后盾。现在,我们实现了嫦娥奔月、天问问天、祝融探火,航天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我们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着从追赶到引领,逐步成为航天强国的伟大目标,我们的航天前景已然无比广阔,但在这条路上,孙家栋,从不曾止步。一个人一生能做多少事?孙家栋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国家需要,我就去做。”如果非要回答的话,这是他的答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选调生江楠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05558.html

(0)
上一篇 2023-01-12
下一篇 2023-01-13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