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传统文化血脉,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传统文化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主流观念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2017年中央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系统阐述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及内容措施,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一批批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传统手艺焕发了新生,但也仍有部分逐渐消失在时代的洪流中。

习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灵魂,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将优秀传统文化拉出时代沟壑,赋予新的生命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以宣传之力破开传统文化蔽障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了强大的文化基因和深厚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已与当今时代发展不符,而是缺乏宣传渠道,无人知晓的蔽障将传统文化与主流大众割裂开来。如何用宣传的力量使优秀传统文化“拨云见日”呢?

寻根铸魂,提高宣传深度。一支掌握传统文化精髓,有文化自觉、勇于担当、有使命感的队伍是发动宣传的有力支撑。要加强学术引领,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要吸纳高校高素质人才与民间专业人才,把历史的中国、现实的中国弄清楚,搞明白。固本培元,扩大宣传广度。习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总书记为榜样,带头学习传统文化,从自身做起影响身边广大群众。各媒体平台、各学校机构,对于传统文化需多关注勤普及,使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社会各个层面,提高民族自信,为促进“四个自信”添砖加瓦。

二、以传承之法激发传统文化活力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广泛的民族共识,深厚的群众基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吃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了战略部署,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何将传统文化传承使之“重焕生机”呢?

“细火慢炖”吸收传统养分。继承传统文化,是一个消化的过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当传统文化流淌在血液当中它才能扎根于现实生活,生长出新枝丫,中华千年文化,蕴含道理之深刻、内容之丰富,非短时间内能摸透弄懂的,广大群众想要承先要精,多花心思了解、多花精力阅读、多花时间积累,才能扎好传统文化的根基。“积微成著”注重实践活动。文化是随着人类生产生活的社会活动不断演变发展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华文化发展历史充分证明,推动社会进步,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华文化演变发展的强大内在动力。因此,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实践标准,一点一滴积累,引导全民参与。

三、以融合之光照亮传统文化未来

传统文化一直在不断的被选择和创造,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现代人有现代人的需求,传统文化要来影响和指导现代人的生活,它自身就需要进行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相适应的改变。怎样融合使传统文化更加“前途光明”呢?

因势而谋,创新演绎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容相同,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中华文明中蕴藏着理解当代中国的钥匙,而创新则是发展的永恒主题,让传统文化杀出重围需要推陈出新,使之更加鲜活生动,更加真实贴切,让文化更有可观性、趣味性,要古艺术出新招,用更加年轻的方式增加传统文化影响力。因势而动,联系时代发展。学习传统文化重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对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等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新时代中共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作出相适应的新的诠释。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筑牢文化自信,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实现中华文化永续发展。

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和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演愈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呈现出的价值和意义将变得愈发重要。我们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崭新的境界,使之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xiaoxiaoxiao,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06876.html

(0)
上一篇 2023-01-31
下一篇 2023-01-31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