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刘期贵:农村文史民俗宗教文化的拓荒者

 右一为刘期贵
 右一为刘期贵

刘期贵,湖南省隆回县七江镇杨家村人。一个连初中都未毕业的普通农民,却在国家、省、市、县级刊物上发表了百多万字的研究民俗文史文化为主的文章。其写作技巧,文字功底及研究水平让专家都为之佩服,很多学者得知他连初中都未读完时,无不惊叹。北京师范大学陈子艾教授曾先后6次向其约稿,共计8万余字。今年,他己连续三届聘为邵阳市政协文史研究员。

早年辍学与宗教民俗文化

“书读的少,功底浅,我得不断努力学习。”对自己的成绩,己逾五旬的刘期贵并不满意。

刘期贵5岁时,在教过私塾的爷爷熏陶下,熟读《三字经》、《增广贤文》、《全家宝》等书。70年代初,由于家里人口多,劳力少,家境清贫,6岁时他就学会了做家务、放牛和割牛草。7岁那年,他看到别的小伙伴背着书包上学了,他哭喊着要上学,他的父母拗不过他,好不容易从亲戚家借了2块5角钱,让他走进了学校。

那时,要想跳出农门摆脱贫困,唯一的出路就是读好书。因此,他非常努力地读书。那时没电,煤油也紧缺,家里的煤油灯晚上点不上一个钟头,就被妈妈吹熄了,想读书的他就千方百计想办法。斜对门的张奶奶常常在晚上给人打鞋底、纺麻线挣钱,刘期贵就拿着书本到那里去“借光”读书。星期天和星期日,小伙伴们都嬉笑玩耍去了,他总是一个人关在屋里读书。有时,小伙伴故意把门反锁了搞恶作剧,回来时先从门缝里窥看,只见他一个人不是伏案写作,就是捧着书本读得津津有味。

刘期贵通过不懈的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居于班级前列。读书期间,他最喜欢连环画,但因为家里穷,没有钱去买书,刘期贵只好用红薯、水果、糖、菜等吃的东西去换同学的连环画看。看得多了,在作文时他也似乎能从中得到一些灵感,他的文章也每每被老师当做范文宣读。沾沾自喜之际,他便有了走进文学殿堂的梦想,一次畅谈理想的主题班会上,他竟脱口而出:“将来我要当作家!”小学毕业后,刘期贵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当地的一所中学,那时,他深得语文老师胡光曙(后任隆回县作协主席)赏识,在胡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县里的几次作文大赛,刘期贵都表现优异,得到了奖励。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人看好的“读书苗子”,初中只读了半年,年仅13岁的刘期贵就因家里经济困难等原因辍学,用孱弱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担。

“良田百亩,不如薄技一身。”辍学后次年,为了生存,年仅十四岁的刘期贵在父母的安排下,向当地一位有名的“师公”(隶属于梅山文化的一个分支)学艺。

都说“万事开头难”,尽管如此,聪明而勤奋的刘期贵却学得很认真,不上三年,就把教门中的“吹、打、写、唱、跳、舞”练得滚瓜烂熟,且很快就在同行中出类拔萃。刘期贵此时虽然有了一份工作,却仍然抛不下对文学的喜爱,由于仅有初中文化,他深感知识缺陷,于是先后买了辞海、成语词典等书籍,有空就看,对新字新词等做笔记,还养成了不到半夜不搁书的习惯,并很长一段时间坚持写日记。在这样的日子里,刘期贵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小说、散文和故事,在自娱自乐的同时,他还把自认为较好的“作品”拿去向县文化馆的胡光曙、杨辉周、龙会吟等人请教,受益匪浅。

联谊会激发民俗文史创作激情

机会从来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刘期贵便是其中一个。1996年5月,对刘期贵来说,是他参与民俗文史文化创作的开始。当年,他受邀参加了世界刘氏宗亲联谊会,并被聘为名誉会长,组委会的人知道刘期贵爱好文学,且有点文学功底,便向他约稿。虽然,此时的刘期贵在农村已经摸爬滚打了十多年,成为一名地道的农民,然而,听到这一消息,他依然很兴奋。他以很快的速度试着写了3篇有关刘氏名人的稿子,结果,3篇稿子都变成铅字刊发了,这大大激发了他的写作激情。

鉴于刘期贵在家族中的影响力,2008年,隆回刘氏义甫公后裔公推举他担任《刘氏人物传》常务副主编。2015年,参与主修《刘氏通谱》,任常务副主编,受到族人的高度评价。

1998年,山东《荷花》杂志社在全国进行一次故事征文,刘期贵从书上得知这一消息后,想到了当地的一个名人。很快,他不舍昼夜地将该名人的故事写出,不到一个月后,刘期贵就接到消息称他的作品顺利通过复审入围。首次向杂志社投稿,就入围了,刘期贵激动不已。更令他没想到的是,又过了一个月,终评结果出来,刘期贵的作品不仅获得一等奖,且文章顺利刊发,他获得了一座奖杯和1000元奖金。

写作的激情,尤如一汪奔腾的湖水,在刘期贵的心里沸腾。自此以后,他在文学的道路上越来越勤奋了,文章也不断地发表,在县里、市里、省里也逐渐有了名气,并先后加入了隆回县作家协会、县诗联学会、邵阳市楹联学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刘期贵在诗词楹联方面也颇有造诣,他在和全国享有美誉的诗词楹联艺术家阳应南、当地鸿儒刘只炉等探讨时,一些精确词语往往惊人,让大家赞他是一字之师。

民间民俗素材备受北大教授青睐

从九十年代末期起,刘期贵开始着力搜集、整理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传说、典故、民俗等,再认真加以艺术创作后向报刊杂志投稿。

2005年2月,他陪同《民间文化》杂志社社长及省民协主席龙海清一行在该县的虎形山瑶族乡进行民俗考察、民俗采风,回来后写了《瑶家婚俗——打滔》一文,发表在2005年省政协刊物《文史博览》第5期。不久《别开生面的瑶家习俗》一文又发表在2006年的《文史博览》第3期。2006年底出版的《隆回文史》民俗专集登载了他的《还渡花愿》、《还庆贺愿》、《打符》、《庆媒习俗》等。同年,国家《民间文化》第4期发表的《别开生面的梅山文化——庆娘娘》,2006年国家《民俗论坛》发表了《浓郁的梅山风情——还庆贺愿》。

2008年上半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陈子艾教授先后两次向刘期贵约稿。陈子艾教授在《民间文化》杂志上看到刘期贵的反映梅山文化的民俗文章后,很是赞赏,便从各种渠道打听到他的联系方式。原来,陈教授正与一位法国朋友主编一本中国社会乡土宗教大全。收到刘期贵用手写的文稿后,陈子艾教授来电称:“我带着老花眼镜,用放大镜才把你的稿子看完,但稿子非常好,让人爱不释手。”

刘期贵对文史也甚有研究,特别是对隆回籍诸多历史人物作了深入研究。把他们的故事整理成文,先后发表在《人民文摘》、《人民政协报》、《中国文学》、《文史博览》、《中国宗教》、《世纪》、《军事文摘》、《湘声报》、《读者》等刊物上。尤其是《湖南隆回的秘密单干》一文,在中央文史馆《世纪》发表后,又被《快乐老人报》秘闻栏目转载,社会影响轰动。当年与邓小平同时入选美国著名杂志《时代风云》的广州一家集团公司总裁高德良先生看到后,非常感动,特别钦佩文中的刘湘庭敢闯敢干,他说“刘湘庭是包产到户先锋,我是改革开放先锋,先锋惜先锋啊。“随后,他通过报社联系到了刘湘庭,得知他晚年生活艰难,马上安排秘书寄出1000元,并表示还会不断地不定期地给刘湘庭老人寄钱。湖南宁乡的离休干部汤明德、河北石家庄的高志顺等不少读者,纷纷致电刘湘庭,希望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助刘湘庭解决生活难题,汤明德还不顾80高龄驱车千里来看望刘湘庭,并捐款捐物。

去年以来,中国梅山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傩戏学理事李新吾教授向刘期贵约稿,完成了《笑和尚》、《鉴牲》、《进武兵》、《白旗先锋》、《扫路郎君》、《唐氏太婆》等十八个傩戏剧目,共计八万余字,结集编成《中国傩戏剧本集成》,并由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如今的刘期贵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被人称之为“农民作家”。目前,刘期贵与人合写的长篇小说《芙蓉花开》正准备出版。“在不断加深对民俗文史文化研究与创作的同时,还将加强对纯文学的发展,不断提高自己。” 刘期贵表示,自己现在所做的还很有限,今后要走的路还有很远。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刘期贵的文学创作和他的事业会更上一层楼,会让我们更加的刮目相看。

通讯员:陈远志、胡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陈 远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4406.html

(4)
上一篇 2019-01-19 22:56:08
下一篇 2019-01-22 17:25:50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