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第一振兴力”

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他强调,“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并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有实质性的内涵。“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实现的大前提便是一定要乡村振兴。古人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以食为天”,农业在任何时代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中国的农业农村基本现状是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生产效率效益低,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们已从追求“吃得饱”转向“吃得好”的阶段了,连结婚必备品也已从“三转一响”“四大件”变成有房有车等,传统的土地耕作收益已不能够满足所需,从而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乡村振兴正当其时,农业农村现代化则正当其势,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是乡村的“第一振兴力”。

农业农村现代化粮食安全核心振兴力粮食安全关系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美国曾运用让中国依赖粮食进口、控股中国粮企、控制中国种子的方式让我们如鲠在喉。如处于农业上游链的种子,西方农业巨头已建起极高的技术墙,我国的种子像芯片一样被外国卡了脖子,一旦被断供,我们将养不了猪,种不出蔬菜。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目的就是为了增强改善粮食安全的状态,通过农业现代化来增强农业综合实力,稳定和提高粮食产量,巩固粮食安全基础,从而稳定国家安全。因此,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在粮食安全框架下进行,不能按统一的模式推进,也不能全由市场调节来实现,一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以“粮食是安全的”为基础,一切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以“粮食怎样才安全?”为出发点,一切的农业农村现代要以“粮食安全了”为目的。

农业农村现代化小农户发展主体振兴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规模化、合作化经营、企业农业等新经营方式确有巨大推动作用,但与欧美的普遍发展大农场模式不同,我国幅员辽阔,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各异,人口众多,当下小农家庭、小农农业、小农户为主体生产依然广泛存在。因此,稳定农业农村现行生产制度,发挥小农户的主体性作用,既是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顺利推进的根本保障。在发展过程中,本就将不可避免出现一批农业领域“先富起来的人”,若再忽视小农户的价值、主体性,他们黑猫白猫都抓不到老鼠时就会成为“城市流浪猫”,给“三农”发展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所以我们要避免在农业农村搞一刀切的科技化、规模化、公司化,要充分挖掘广大农民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让广大小农户群众更容易、更便捷地获得现代的、新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以达到广大农户广泛参与再加上现代化的的真正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要以“多样性发展为“辅助振兴力”中国农村区域广阔,差异大,这是基本国情。我们必须要跳出理想化、教条式的思想藩篱,去探寻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的多样性发展道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并非只能做“土地表面文章”,要想办法发挥农户和农民的主体性、创造性,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从历史和现实经验来看,无论是“小岗村”的“大包干”,还是乡镇企业的“小作坊”,或当前的流动兼业农民行为,都体现出“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他们一定会根据各自实际和需要,闯出一条改变现状的发展道路。在关中、华北等拥有广袤平原之地,我们就大力发展机械化大农业,向土地要效率要高产,在西部、南部多山多林之地,我们就深度发展园艺化小农业,通过精耕细作,绿色种植,向土地要效益要高质。同时,深度探索“土地+”,将文旅、康养、金融、互联网、科研等融合框进土地的笼子,使农业逐渐成为“高大上”的行业,成为中国人趋之若鹜的行业,使农村成为“富美舒”的地方,成为中国人最想呆的故乡。(文/田朔粼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534804387,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56409.html

(0)
上一篇 2021-09-28
下一篇 2021-09-28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