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若想对“胃”还须整点 “家常菜”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言:“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如今我们刚入职的基层公务员熟悉机关事务往往是从写材料开始,而乡镇一级的讲话稿、报告一类往往是直面人民群众,不宜太过晦涩。若想公文合“胃口”,还当以实事为“主材”,以家常语为“佐料”,用“人情味”做“调剂”。

用“实事”做“主料”,做说话干事的“老实人”。正如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用“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的歇后语形容空话连篇的长文章。在基层作报告写公文最忌讳言之无物,笔者就曾在刚入职时闹了个大笑话,领导交代要写一份报告。笔者搜肠刮肚拿出了一篇自以为精品的文稿交给领导,结果领导左看右看面露难色直言:“小王你这个文采是不错,可惜没有老百姓关心的东西啊”王力先生曾在《如何写好文章》里说到:“文章是写下来的语言。文章和语言都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我们不应该把文章和语言分割开来。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绝不能成为准确、鲜明、生动的文章。”比如乡镇政府工作报告,台下听报告的都是乡里乡亲,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关系切身利益的实事,不是语言辞藻的华丽程度,更不是文章构思如何巧妙,小标题如何精美。在基层做材料的新人,如果单纯专注于语言,则难免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

用“俗语”做“佐料”,做人民语言的“好学生”。领导人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来回击那些质疑我们国家发展道路的反对者。在一些中央出台的红头文件中也曾使用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比如说“菜篮子”“米袋子”“火炉子”“一刀切”等来阐明一些晦涩难懂的政策道理,拉近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庄重中透出活泼,典雅中显现生动,传神中达到“等闲言语变瑰奇”的意境。读这样的文章就像吃到母亲炒的家常菜,熟悉且回味无穷。
用“人情味”做“调剂”,做情真意切的“好公仆”。很多负责公文写作的干部认为公文语言应当是平实朴素的,不能掺杂个人情感的,只能用“零度情感”来写作。其实公文并非无情物,也可以以情动人,和人民群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往往带着情感的文字更能打动人,正如许多领导在告别演讲稿中写到:“今日我怀着深情和同事们告别,今后无论走到哪里,都永远不会忘记人生中的这段经历”一字一句从作者心窝里蹦出来,感人至深。白居易在离任杭州时写下的《别州民》,“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正是这样的依依不舍之情谱写了官民相惜的佳话,这样的情感我们在公文写作中也可稍稍体现,中和公文语言的机械性,不至于落入“食之无味”的境地。

在基层做公文亦如烹饪菜肴,要想抓住读者观众的“胃”,写作者当学习高明的厨师,化繁为简,去伪存真。将“实事”这种最高级的食材用最简单的烹调方式,回归家常本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王子毓,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57112.html

(0)
上一篇 2021-10-13
下一篇 2021-10-13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