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里的新青年,文化中的新传承

仲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走入三苏祠,考察“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文化传奇,感受千年文脉在眉山街巷氤氲着深厚的文化气息。

如习总书记所说,“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从红山脚下辛勤耕作的希冀到长安宫殿飞檐斗拱的精美,从郑和船队远渡重洋的气魄到定远致远决死撞击的悲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的传承中走来,在时代的巨变中沉寂,如今在锐意进取的开拓时代中又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百年前端坐燕园高谈阔论呼吁废除汉字的部分“新青年”可能无法想象到百年后的今天,从热衷“洋品牌”到“国潮”火爆盛行,从青睐“喇叭裤”到“国服”引领风尚,从追捧“霹雳舞”到“只此青绿”红遍全国,如今的中国青年对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发自内心地崇拜、从精神深处认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更加自觉,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中国青年自觉的行动。

步入新时代,要继续激发当代青年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青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使青年充分了解和了解历史。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的先天优势,让革命先辈的“红色基因”成为代代相传,同时也意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生机和活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步入新时代,要继续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当代青年要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扎实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让当代青年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多角度多方向掌握科学知识。让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为当代青年增强文化自信提供理论依据。

步入新时代,要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培养当代青年的全球化文化认同。青年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主体,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他们也代表着中国这个世界强国最磅礴的生命力,当代青年应肩负新时代的重任。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更加清晰的中国视野,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扬起文化之帆,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成就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在世界文化软实力竞争中脱颖而出。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民族复兴的路上仍遍布荆棘,中国青年需以迈往之气,行正大之言,扛起传统文化传承的大旗,使中华文明在新的时代中迸发新的活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海小豹,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88198.html

(0)
上一篇 2022-06-29
下一篇 2022-06-30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