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丝到白发 坚守大漠里的艺术殿堂

她是一个身体单薄的南方姑娘,为了年少时心中的“星星之火”,大学毕业就远赴黄沙漫天的大漠,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这一去就是五十余载,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用爱和责任守护着大漠深处的艺术殿堂——敦煌莫高窟。她就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为敦煌莫高窟的可持续发展奋斗了半个世纪,是值得每一个年轻人学习的楷模。

初心不改,一生只做一件事。樊锦诗长在上海,因一篇课文开始向往敦煌,1963年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毅然奔赴敦煌。莫高窟位于崖壁上,周围是连绵不断的沙漠,常年干旱少雨,环境极度恶劣,在这里住土屋,睡土炕,喝咸水,吃粗粮……樊锦诗就在这里扎了根,从青丝到白发,50多年只做了一件事——用爱和生命守护莫高窟。作为青年干部,要学习践行这种“初心不改”的精神,立大志立长志,只要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岗位,就不挑三拣四、不叫苦不喊累、不好高骛远,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态度俯下身,以“钻钉子”的精神扎进去,心无旁骛、精益求精,在孜孜以求中把工作做好。

担当作为,传好手中“接力棒”。从“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到“艺术导师”段文杰,再到“敦煌女儿”樊锦诗,敦煌研究院70多年发展背后,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作为一名石窟考古学家,樊锦诗走遍735个洞窟,看遍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主持编写了记录性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二卷;作为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推动《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于2003年颁布实施,并联合国内外机构编制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为敦煌研究院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党和人民的事业要传承下去,就需要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努力去干,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时代使命,青年干部必须增强担当作为意识,在自己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接续奋斗。

创新突破,护卫敦煌可持续。随着经济和旅游的快速发展,游客数量逐年攀升,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矛盾。为实现敦煌莫高窟可持续发展,就要打破旧思想,开发新思路。樊锦诗决定为莫高窟建立数字档案,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展示莫高窟历史文化背景和精美洞窟艺术。通过“数字电影+预约参观洞窟”的方式满足游客需求,同时推动“数字敦煌”上线,通过网络向全球展示30个经典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实现了开发与保护齐头并进。如今,我们已进入新时代,各领域的发展竞争激烈、困难重重,亟需依靠创新突破来突围破局,青年人作为创新的主力军,要增强创新意识,迎难而上,不断书写新篇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鸱夷子皮,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88845.html

(0)
上一篇 2022-07-06
下一篇 2022-07-06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Cla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