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继昌:选调三味,淬炼芳华

马继昌:选调三味,淬炼芳华

马继昌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组织管理心理学2021届毕业生,现任职单位: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道东村)

毕业整整一年了,我仍然清晰地记得母校为我们2021届选调生壮行的场景,记得全场齐声合唱“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时,大家的泪水夺眶而出的画面。

作家柳青曾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成为选调生,便是我完成博士学业、重新进行职业选择的重要一步。这一步,也许不会一帆风顺,但若能在西部家乡的热土上挥洒青春、贡献力量,我“虽九死而无悔”。

2021年9月,入职当天我便赴道东村报道,开始选调生基层蹲苗锻炼生涯。回望过去一年的工作,我像一名小学生一样认真解读着乡村这本无字书,从最初的激情澎湃到如今的安定稳重,在选调生岗位上我得到了淬炼与成长,在实践中感悟着选调之味。

01/ 深入基层访民情,沾满“泥土味”

刚到道东村,心理落差是真实存在的。从北京的繁华到眼前的苍茫,虽然有心理准备,还是不免泄了口气。但我深知,要想实现学成回报家乡的初心与诺言,在广阔的农村天地有所作为,这是一个必须尽快迈过的槛。于是,村支书身后多了个“小跟班”,田间地头多了一名“小学生”。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方有了底气。为了尽快融入群众、了解村情,我结合农忙时间调整作息,利用在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掰玉米、摘苹果、学剪花椒树的时间,唠家常、集民意,体会着农民劳作的辛苦,也学习着他们与自然共处的智慧。融入的过程并不顺利,第一次去董叔家我就碰了一鼻子灰。董叔是村民眼中的“能人”,不仅致富有方,还担任过村小组长,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但他的脾气也是出了名的倔。听说我是北大的博士,来找他请教村里的情况,董叔斜着眼冷冷地说:“小伙子,你就是来镀镀金,走个过场,没必要这么认真吧。”初次见面董叔冷漠的态度没有劝退我,反而激发了我的斗志。过了几天,我听说董叔家的花椒树需要剪枝,便自告奋勇跑去帮忙,谁知董叔又以花椒刺扎手拒绝了我。但第二天早上五点,我又全副武装出现在董叔家的地头,跟在他身后边看边学……两天时间,我帮董叔修剪了近三亩花椒树。也许是我的真诚朴实打动了董叔,他对我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真正相信我来到基层是为了帮助大家,逢人就说:“以前总觉得博士都是书呆子,学傻了,没想到小马学得快还干得好,看来还是要让娃们多念书啊!”在董叔的帮助下,我对农户的了解更加丰富立体了,并且仅用四个月的时间就遍访了全村农户。

一步步融入村民后,我惊喜地发现,心理上的落差感早已变成安稳的归属感。

02/ 脚踏实地解民忧,浸浴“汗水味”

要读懂乡村这本无字书,就必须投身于为民解难的实践中。只有在实践中流下足够多的汗水,才能触摸到最真实的乡村脉搏。道东村属黄土高原地貌,常年缺水,耕地全是旱地。以前村民吃的是雨水,脱贫攻坚期间,全村都通上了自来水,解决了村民安全用水问题,但耕地灌溉问题还未解决。村中有二十户村民曾联合向水管站协调安装“滴灌”设备,但该设备直连农户家中自来水管,一方面造成灌溉用水要按饮用水计价,另一方面,自来水还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影响耕地质量。苹果和花椒是道东村的主要经济作物,今年夏季极端天气多,作物缺水让村民们坐不住了。心急如焚的村民开始用自来水浇地,就在果树开始酣畅喝水时,问题出现了:全村四个小组停水了,村民喝不上水了!

群众饮水非小事,得知消息后,我立即入户查看情况。事情原因调查清楚了,但如何解决,是个难题。眼下群众要用水,地也要浇水,在村民七嘴八舌的议论中,我得到一丝启发——“堵不如疏”。为尽快恢复用水,我拟定《道东村安全用水告知书》,约定每天灌溉时间为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5点,其余时间段为保证村民生活用水,禁止自来水浇地。在第一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对有滴灌设备的农户,挨家劝说,终于取得了他们的签字承诺。炎炎烈日下,我们在地头检查监督村民用水。看到我们解决问题的决心,村民们也开始相互提醒、配合,遵守约定。就这样,依靠村民自治的力量,实行错峰灌溉的方法,村里四个小组的自来水供应终于恢复了。

但这终究只是权宜之计,为了解决村民灌溉用水问题,我又积极对接区水务局,了解到全区正在开展水供应提升工程,便赶紧为我村报了名;为了找到质优价廉的灌溉水,我和村民跑了百余公里打听售卖渠道,不断和水商讨价还价,终于为全村引进了适合浇灌果树的罐装水。

如今,村民再不会和果树“抢”水喝了。脚踏实地为民解忧,让流下的汗水有了更深的意义。

03/ 真情实意暖民心,涵养“人情味

从本科到博士,我学习的都是心理学相关专业,这是一门关注人的学科。如何向群众传递专业的温度,将心理学论文写在乡村这一片热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通过走访过程中的细致观察,我发现村里“单亲爸爸”这一现象突出。道东村地理位置偏僻,很多青年妇女留下孩子外出打工后不愿再回村,照顾孩子的责任便由父亲一人承担,村南头小强家就是这种情况。小强的父母在他四岁时离婚,如今四年级的小强厌学情绪严重,本该在校园里快乐成长的少年却天天待在家里沉迷于手机游戏,小强的父亲着急却又无可奈何。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决定将小强家做为走访的重点户,运用我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帮助小强。

第一次到小强家,他家的大黄狗吠叫着将我追出门外,经过前后二十余次登门走访,现在大黄狗远远看见我就摇着尾巴迎上来。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流,一次次联系单位为他购买学习用具,自掏腰包赠送他北大书签和小熊吉祥物……春风化雨般的关爱逐渐打开了这个单亲孩子的心扉,他说:“叔叔,我要好好学,我也要去北京念大学!”

小强的话也打开了我的工作新思路:中高考前,我利用周末为村镇学生开展考前心理调适和考试技巧提升辅导,为百余名孩子提供学习心理咨询,助力他们实现梦想。铜川市疫情封控期间,我组织18名心理咨询师,在耀州区首开心理关爱热线,并录制了四期心理调适短视频,抚平群众疫情期间的焦虑、忧伤等不良情绪,提振市民乐观应对疫情的信心,群众反响热烈,新华社客户端、陕西日报等媒体也进行了相关报道。

2022年暑期,我主动参与到陕西省博士暑期科普夏令营的讲师队伍中,为全国近千名乡村青少年带来《走进心理学的奇妙世界》心理学科普讲座。为提升系列科普活动效果,我积极对接镇、村领导,开设道东村线下科普夏令营专场,组织村中孩子聆听了9天18场科学讲座,并在每场讲座后为他们答疑解惑。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不仅使本村、本镇孩子受益,甚至还吸引了城里慕名而来的孩子们。

刚开始,大家听到我的专业,觉得和基层建设没有关系;但现在,不论遇到什么事,大伙儿都想和我聊聊。这种变化既归功于我扎实的专业技能,也靠得是“发现群众需要,发挥自己所长”的自觉与责任。

“百姓需要什么,我就要做什么”,在涵养“人情味”中我不断创新举措,为乡村文明提升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回顾基层一年的工作,虽称不上尽善尽美,但却是尽心尽力,我在忙碌与考验中品味着基层百味。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我想,选调生是这样一种选择:无悔、无私、无我,铸就出不凡的青春;泥土味、汗水味、人情味,淬炼出奋斗的芳华。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用情、用心、用力,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实现乡村振兴、民族复兴贡献全部力量。

本文信息来源为 微信公众号“北大选调生”

(9)
上一篇 2022-10-08
下一篇 2022-10-09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