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十二字诀”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钟晓林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这次应对疫情,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来一些短板和不足。在我国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阶段,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上议程、反复强调重视的背后,不仅是对此次疫情防控的一个经验总结,更是为了在未来能够更好地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逐步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

当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看到,公共卫生体系是一个涉及规划、建设、卫生、医疗、交通等多方面、多维度的综合体系,既需要强有力制度体系作保障支撑,也需要硬核精准的预防预警、救援救治、药物研制等公共卫生治理能力以强化落实;既需要政府的主导和统筹推进,也需要社会、市场和广大人民的参与和支持。要以此次疫情防控为契机,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公共卫生的“十二字诀”,深入总结经验教训,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着力在制度体系、能力建设和观念引导“三个维度”上下功夫,全面提升我国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扎实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整体谋划,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制度体系。“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根本,既立足当前又谋划长远,从预防、监测、动员、救治、科研、法治等方面进行“全链条”式地深入谋划和系统安排,着力优化完善和建立健全相关的体制机制,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制度保障。要注重关口前移,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和监测预警工作,着力改进和完善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要着力加强救治体系建设,加大应急状态下医疗卫生机构动员响应、区域联动、人员调集的统筹力度,完善疾病检测、诊疗、救治以及后续病情监测的医疗卫生体系,优化科研攻关体系和布局,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逐步形成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权责明确、程序规范、执行有力的疫情防控执法机制,为有效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强有力法律保障。

系统重塑,加强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内核”建设。治理能力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公共卫生治理能力、治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反映着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厚度和深度。要在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制度体系基础上,着力落实、系统重塑,改革创新、协同推进,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建设,提升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从“外部”治理能力来看,要优化完善相应的“硬件装备”,把公共卫生治理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设施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着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从“内部”治理能力来看,要强化公共卫生治理“软件”的优化和开发,在抗疫中分析当前所存在的治理盲点、弱项和短板,勇于改革创新,善于融合运用新兴科技手段为新时代公共卫生治理增添“羽翼”,促进其治理能力、治理效率的提升。同时,要将落脚点着眼于“人”,加强传染病等重大疫情应对处置能力建设和培训演练,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既重视提升他们的业务本领和应急能力,又增强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提升整体公共卫生治理能力和水平。

全面提升,用健康新理念推动形成文明卫生的新风尚。公共卫生关系你我他,尤须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视、维护和践行。而只有个人、家庭和社会等共建共享,让爱国卫生运动融入日常生活,公共卫生治理才有永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现在,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正在悄然成为良好社会风尚。这些健康文明的做法要推广开来、坚持下去”。诚然,经历抗击疫情的战斗,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性,也正在逐渐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摒弃卫生陋习,促进转变生活理念和方式,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用健康理念推动公共卫生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一方面,着眼于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把健康教育作为普及健康生活的重要抓手,推进实施国民健康素养行动计划,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人们良好的健康理念和卫生习惯。另一方面,以组织发动群众为重要路径,加强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注重发挥党员群众的示范带动作用,实施相应激励约束机制,营造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和公共生态,让文明卫生风尚持续长足发展。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2-01
下一篇 2022-02-0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