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重读抗战家书》的“三重”精神力量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委组织部 闫英杰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页翻动,时光流转——革命战火的枪炮声、振臂一呼的呐喊声、慷慨就义的脚步声……打开这本尘封的《重读抗战家书》,与已故的革命英烈们对话,依然能读到硝烟与苦难,思念与牵挂,更能读到英烈们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这些存在于抗战书信中的画面,如过电影般浮现在你我眼前。

汲取“朝闻道,夕死可矣”中追求真理的“无悔”力量。《重读抗战家书》中,吉鸿昌、赵一曼、左权、张自忠、戴安澜、彭雪枫等32位抗战英烈的家书。这些诞生在抗日烽火岁月里的珍贵家书,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展现了抗战英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坚守,感人至深、发人深省,是伟大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真实写照。多少有识之士从自己和他人的经历中,认识到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能陶冶性情,涵养浩然之气,使人充实、明智、灵秀,周密、精邃、庄重、思辨……遍阅群书,是最朴素的高贵,也是成本最低的投资。你在读书上花的时间和心思,都会化作未来某个时刻的惊喜馈赠。这些融入血液的文字,会带你横渡万丈迷津,奔赴一场花团锦簇的前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全在书本里。多读书,认识世界,进步自己。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读书,可以让我们见古人,见远方,见未来。读书绝非易事,须用功、须经历、须坚持。只要你有动身的勇气,吃苦的骨气,远方不远,未来可见。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未来某一个时刻得到回报。在你想不到的时候,在你看不见的方向,你播下的种子正在悄悄生根发芽,终有一天,它们会长出一片森林。

汲取“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执着”力量。《赵一曼致子书》是赵一曼烈士于1936年8月2日在日寇押往朱河的火车上,写给儿子陈掖贤的遗书。在读到“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不禁潸然泪下。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史飞翔认为,当一个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能自觉读书,且人人多少都有一点书卷气的时候,当一个社会上上下下遍布着一种浓浓书香气的时候,这个社会就距离理想社会不远了。云星大师说,在等待的日子里,刻苦读书,谦卑做人,养得深根,日后才能枝繁叶茂。读书是最好的休养生息!董卿曾经说过,不读书,换来的是一生的卑微和底层。中央党校副校长李书磊说,不管做多大的官,不读书便不过是一介俗吏。相反,只要永怀读书和思索的慧根,又何计其官职大小有无。

汲取“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奋进”力量。《戴安澜致妻书》中的“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慷慨激昂的话语,点燃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郝冠说:“战乱年代的家书抵万金,感受到家书中的真挚情感和家国情怀,感受那穿越时空的精神和力量。“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这是吉鸿昌将军在就义当天,写给妻子诀别信中的第一句话。吉鸿昌被捕后,敌人使出种种手段,迫害逼供。吉鸿昌没有屈服,他大义凛然地高呼:“我为抗日而死,死的光明正大!”从容就义。读书,会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是为了让你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让你在未来,能独自混过那些漫长幽暗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腹有诗书气自华,浮躁、张狂、凌厉,自会消退。书中可碰到很多人,这些人的人生境界高、情味深,刚好可以做你的榜样。他们是由千百万人中选出,又经得起长时间的考验而保留以至于今日,他们的做人值得敬仰。安静下来,月光在书里,世间的美好都在书里。修竹、瘦竹,风雨凄凄,那个画竹人郑板桥的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书里;“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的诗句又成为多少公务员的座右铭……一阵风,一阵雨,与天地对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给自己一点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它会一点一滴地滋养你、改变你,将知识变成成长的动力和养分。无论是驱散迷茫,还是对抗平庸,读书都是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方法。人只有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才能更多地摆脱局限。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4-27
下一篇 2022-04-27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