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自己的小IP

_鸟鸣 热文分享

大IP时代已经过去,小IP时代已经到来。

各行各业高手云集,对于个体来说,忘记非分的“做大做强”欲望,回归小圈层思维,把IP做出持续性,做出价值感,100个客户是相当不错的生意,1 000个付费粉丝能让自己获利很好,10 000个读者就是稳定的影响力。

而要打造好自己的“小IP”,就要先回答个问题,啥是小IP?

大IP像一种杠杆,利用大众知名的特质,撬动原本不属于你层级的势能/资源,以创造高溢价的商业价值。谁不梦想拥有四两拨千斤的机缘,还能享受某种意义上的光环?

但大IP的时代,基本结束了。百行千业,百城千县,百岗千位,都有无数高手,媒介的碎片化,圈层的壁垒化,让形成国民级IP难度系数越来越高。换个角度来看,因即是果,这也是无数小IP的时代契机。成为小IP,依然是一种局部最优解。

而小IP更像滑轮,做功周期更长,但也更省力。它是在你的功能、技术、认知范围之内,构建自己的影响力,并从这种强影响力中获得商业价值。

市场上吆喝IP的,多是皮毛掮客,倒卖二手资源他们擅长,真干硬核的就犯虚。专业是一切IP的基本功,特别是小IP。十多年大浪潮沉淀下,某一垂类内功浑厚者,比比皆是,出门即当怀敬畏之心。

吆喝则是外功,吆喝过头的基本不可信,不吆喝也是万万不行的,这个度怎么把握,是门大学问。基本原则是:向上阶层吆喝小范围共鸣,向下阶层吆喝大流量爆款。

好作品会说话,没错,但好作品的半衰期越来越短,恨不得以日、周为单位了。即使一时的爆款,也根本没有多少留存。

反而“场”的意义是客观现实的。无论是线上的群场,还是线下的人场,都是能量的汇聚形态。造一场,如同神殿焚香炉,历久弥香飘十里,场有人的生气,人有场的背书。

当一个IP和一个场形成等价联动,场是比人更持久的确定性。场和场的交换,就是能量之间的协同互助。

造场很难,躁则速衰,不躁则尬,各有各的烦恼,不同阶段也有不同阶段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但总体来讲,还是要根据自己“道行”的深浅,画一个影响范围,知道并明确自己的场域大小。

按照惯性经验,任何一个精准命题圈子,高质量决策人群(总监以上愿意运营的)也就5 000~50 000人,约等于10~100个群,再向外扩一层也就20万人。

小IP,影响的数量是有限的,但是能量是无限的。因为它对产业决策有实质的影响深度,甚至是直接干预交易效能。

尤其是,对关键节点的关键影响。

奢望全民爆款,像是上个时代的古董思想。爆款又怎样呢?除了肤浅皮毛的亿万躁动,激发非分的个人欲望,如果没有实际的商业意义,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且爆款几乎不可复制。

小IP会客观冷静得多。无论对自己还是对行业,适当密度保持品控的输出,才能塑造靠谱稳定的IP形象。

有了小IP,自然有品宣的价值,跨界营销的价值,知识付费的价值,培训咨询的价值,这些都是基础的结果,常规套路出牌也能活得不错。并且有强链接,变现更容易。

再能接上深度专业的服务团队,那么可以构思的想象力,无疑是多元的。流量的尽头是卖货,卖货的尽头是品牌,从小IP到大品牌,也是向另外一个维度的进阶。

退则为小而美的人生,进则为广域商业的基石。

小IP的打磨,有两个关键阈值点,不是谁都能熬过的。第一个阈值,是正反馈的平衡点,需要漫长的前期投入,才能获得一点点的社交反馈;第二个阈值,是投产比的平衡点,再经过多轮的反复试错,才可能在商业上获得验证。

大多数人,会卡在初期的曲线里,在高强的生存压力下,变形、逃离、放弃;再拍大腿,再次放弃,屡次循环。

虽然“小IP”前景诱人,但因为挤满了各类专业人士,所以打造起来也并非会一帆风顺。其中一些可能的执行误区,需要警惕。

包括但不限于:起了一个糟糕的名字;停止迭代升级,丧失先进性;被困在无效社交里;被困在旧方法论里;被困在低阶表达力;看不见无形的商业价值;有圈但不能破圈;不能向上进阶,不能向下兼容;内核力在无形削弱……

如要跳出执行的误区,需要在十六字上下功夫。

主业专业,副业聚气。无论IP的形态是什么,文字短视频金句还是其他,专业性是IP的标配,不能回避这个主要价值点;副业一般都偏向于社交性,线上社群线下活动,都让IP更具有生命力。

一针捅破,出入均衡。招数别太多,更别轻易变更,有一两招实用的,围绕它持续精进,无论是写稿、咨询、演讲,都有稳定的输入输出逻辑。

克制变现,明确边界。生存依然是第一要务,小IP要克制欲望,回归IP本质的纯粹性,不超过5个人的小团队,明确的边界和分工,开放透明的分钱逻辑,以及赚钱变现的欲望清晰。

持续迭代,内核不变。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一直的成功,小步快跑持续迭代是关键,但也要保证其中底色的不变,唯有不变的内核才是核心竞争力。比如人品、信任、习惯等。

小IP贵在小,却有撬动大IP的能量感。

实际上,各行各业都有很多深耕的小IP,他们并不起眼,一旦深入调研,能发现他们的浑厚度。另外,他们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在各自行业和社交圈层中,有稳定的人格属性,to C价值和to B价值是相对均衡且持久的。小IP,拥有强信任下的安定感。

人都是有欲望的,都有某种场景下的激发。小IP虽然保守,并不意味着要彻底锁死自己,小也能变成大,取决于势、取决于基本盘、取决于人生阶段的赌性。

小IP背后,有可能是对产业的深刻理解,真的上手切入到交易层面;也有可能是对势的命中,机缘巧合之下做大业务;小IP的本质是一种下限思维,略带一点点保守主义,但是人生做到如此,也是一种小确幸的幸福。

当然,更高级的境界:江湖隐约有我。类似于段永平,人不在江湖,江湖永遠都有他的传说。

未来,把生意做小、做精,是种趋势。在这种趋势之下,小IP将会引领未来。但成为小IP,最关键的是坚持。任何成功都是时间涤荡出来的,没有所谓的天赋异禀。即使祖师爷赏饭吃的小IP,也都是经过了1 000小时、10 000小时的淬炼考验。

因为再小的IP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人格、内容、社交、媒介、商业、协同、危机等,也都是一个持久的项目周期,往往时间酿制越长,IP的浑厚价值越能体现。小IP也是个奢侈品,依然是属于极少数人,才能摘得的果实,而且相较于大IP,小IP更强化了实力和韧性的确定性。

努力淬炼自己的专业和技能,把自己打造成小IP,让不确定的未来,多一些确定性的维度。

回复

我来回复
  • 暂无回复内容

已关闭回复。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