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不懂诗中意 再读方知杜甫情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委组织部 王维玮

出生在90年代的我,儿时喜欢李白,喜欢“举杯邀明月”的诗意与浪漫,喜欢“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负与潇洒,喜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宏大与壮美,喜欢他对宇宙的无限憧憬和对生命的高度完成,喜欢以他为代表的那番贵游文学。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阅历的提升和人生的沉淀,再读唐诗,却愈加偏爱杜甫的诗,在他的诗文里,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主观的情感,在一句句纪实白描中,尤其在读到“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时,我竟潸然泪下……

正如鲁迅先生评价杜甫,“他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是啊,宇宙是美丽宏大的,但能体察到真实的社会的心才是最动人的。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理应用这样的视角、情感和理念来关注社会,关心每个最平凡的生命,并用自己的方式和力量来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我们当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家国之情,践行初心使命。没有经历过山河飘零、身世浮沉的我们何其幸运,今年更是迎来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我们国家也曾经历过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艰苦卓绝、筚路蓝缕,今天的我们正享受这盛世年华带来的荣耀和自信,也许我们不至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但以身许国的满腔赤诚应当不输千年前的那位老人。谈及家国情怀,我想必先履职,必当尽责。也许平凡的我们干不了太多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不忘初心、对党忠心,就是我们能许下的最好的诺言,恪尽职守、旰食宵衣,就是践行使命最好的证明。能力有上下,职务有高低,但只要我们从心底热爱工作,无愧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便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取得不俗业绩,从而有益于人民、报效于国家。

我们当以“穷年忧黎元,济时肯杀身”的爱民之心,扎根基层土壤。杜甫的“三吏三别”直抵人心,没有一句呻吟和控诉,却写尽悲凉,因为他是真正用双眼用心灵体察了人间疾苦,于是我们感同身受。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我们工作在基层,也正应如此,继承和发扬我们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把人民作为“源”和“本”,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纵然而今的社会,已看不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满目疮痍,听不到“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的痛心疾首,纵然我们的脱贫攻坚事业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纵然国家强盛、民族兴旺、人民幸福,但是“一枝一叶总关情”,车间码头、田间地头,访贫问苦、问政于民,应该是我们的成长路径,“草鞋泥香”方是新一代年轻干部的形象标配。

我们当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广阔胸怀和崇高理想,书写时代华章。杜甫的底色是凄凉的,但那是建立在时代的大悲哀之中,他也曾满腔抱负、壮志踌躇,但生逢乱世,在人人自危、慌不择路的时候,他并没有迷茫或颓靡,依然郑重地拿起了属于自己的武器——笔,一路逃难、一路把自己写成了一个真正的斗士,完成了诗圣的生命状态。反观现在,新时代给了我们和平美好的大环境、安宁祥和的土地与人民、积极奋进的干事创业氛围,正当美好年华的我们,当心怀感恩,志存高远,树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之志,事业不会一帆风顺,革命不会一蹴而就,新征程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在面对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时,当挺立潮头斗智勇,还是怯懦畏缩不敢前,既能仰望星空,亦能脚踏实地。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1-10-14
下一篇 2021-10-14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