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红旗渠精神中“一滴水”的奋进力量

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在县委领导下,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书写了绝处逢生、敢为人先的历史传奇,在“上无寸物可攀,下无片地可立”“腰系缆绳,飞荡峡谷开山炸石”等艰苦条件中,开凿了流淌至今的红旗渠,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之旗插在太行山巅。

红旗渠的故事,就是关于“一滴水”的故事,感悟红旗渠精神、续写红旗渠故事,就要从红旗渠精神中彰显“一滴水”水滴石穿、百川归海、纯净透明的特性,感悟“一滴水”的奋进力量。

从“一滴水”“水滴石穿”的精神中,感悟奋进力量。常言道,“柔弱似水”,可见,水通常是柔弱的。然而,当弱不禁风的小水滴,长年累月滴往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方向,则水滴石穿的力量不再柔弱,而会变得坚不可摧。20世纪60年代的林县山多水少,缺水是千百年来最深、最痛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人因打翻水桶而自责上吊。“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缺水已久的林县人民在县委的带领下,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干劲、闯劲,使出“宁愿苦干、绝不苦熬”的拼劲、决心,在“上无寸物可攀、下无片地可立”的绝境中,腰系缆绳,飞荡峡谷开山炸石;在物资匮乏、财物短缺的艰苦岁月中,自带干粮、自备工具、自制炸药石灰,通过10万大军苦干10年,硬是用双手“抠”出了一道长1500公里的生命长渠、“人工天河”,把漳河的“一滴水”引到了家门、引进了生命、引进了群众心坎,诉说了“一滴水”的故事、讲述了“誓把河山重安排”的人间传奇、彰显了“水滴石穿”的精神。新时代,感悟红旗渠精神、赓续红旗渠精神,就要从红旗渠精神中感悟“一滴水”的奋进力量,弘扬“水滴石穿”的精神,发扬“愚公移山”的神采,不断在坚定信念、提升素养、锻造本领、做实本职、做强业务中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不断在响应党中央号召、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兑现惠民政策和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中,丰富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外延,拓展红旗渠“一滴水”水滴石穿故事的广度、深度。

从“一滴水”“百川归海”的精神中,汲取前进力量。寸步积成千里,点滴汇聚大海。一滴水的力量是有限的,然而,当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汇聚成江河大海后,一川江水、一片汪洋、一池大海的力量将气势磅礴、无坚不摧。红旗渠精神向世人讲述了一种“百川归海”的精神,向人们昭示了一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修红旗渠、为引漳河水,林县百姓发出心声:“国家没钱,我们自带干粮也要修成,这是祖祖辈辈的大事。”跨越半个世纪的沧桑变化,如今缓缓流淌的红旗渠在林县人民的精诚团结、倾力协作和共同努力下,见证了共产党员矢志不移、一心为民的初心使命。红旗渠,是历史的答案,也是时代的航标。新时代,感悟红旗渠精神、赓续红旗渠精神,就要从红旗渠精神中感悟“百川归海”的奋进力量,弘扬“大庆油田”和“铁人王进喜”精神,发扬“六尺巷”风范,把个人命运同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个人前途与各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加载、深度融合,在践行“各民族要像石榴仔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实践中,不断朝着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前进、前进、再前进,不断丰富红旗渠人把生命与水渠融为一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百川归海”的故事,凸显千万水滴汇聚成江海的百川归海的“一滴水”的特性。

从“一滴水”“纯净透明”的精神中,感悟行进力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滴水的力量是有限的,然而,一滴纯净透明的水,可以使人荡涤心灵、行稳致远。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在财物短缺的岁月,倘若有人贪吃了“修渠钱”这块“唐僧肉”,倘若有人动了“修渠款”这块“奶酪”,红旗渠的命运可想而知,红旗渠的面貌不言而喻。为建红旗渠,为引漳河水,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站了出来,多方考察后,县委决定从山西平顺县引漳河水入林县。“我们可以坐着等老天爷的恩赐,这样我们的乌纱帽肯定保住了,却战胜不了灾害,遭殃的是人民群众。”掷地有声的话语,体现了杨贵书记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担当与使然。新时代,感悟红旗渠精神、赓续红旗渠精神,就要从红旗渠精神中感悟“一滴水”的“纯净透明”的奋进力量,弘扬杨贵书记一心为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发扬杨善洲、张桂梅、钟南山等先进榜样的风采,不断以先进典型为标杆、以先进模范为榜样,对标对表、补齐短板、持续淬炼过硬作风、锤炼过硬本领,不断以先进典范为鉴、以反面典型为镜纯洁干部队伍,不断践行初心使命、践行公仆情怀,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之心,心无旁骛朝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不断行进、行进、再行进,不断彰显红旗渠人与水的故事中“纯净透明”的“纯净水”的特性,让欢快地流淌在红旗渠,闪闪发光的水流波面,在阳光的照耀下,放射出七彩光芒。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2-01
下一篇 2022-02-01

你可能感兴趣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