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处置“争议”的本领

山东省潍坊市委组织部 刘文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业、抓改革,必然触动现有利益格局,动一些人的奶酪,以致引发一些争议。”如何处置争议,有效防范和应对各种风险,考验着党员干部的境界格局、党性修养和能力作风。党员干部要提高工作站位,增强奉献精神,善抓工作落实,持续增强处置“争议”的本领。

坚持正见,让争议自然烟消云散。《后汉书》记载了“强项令”的典故:“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宜两手据地,终不肯俯。”故事的梗概大致是,洛阳令董宣即便面对公主的仆人违法犯罪也不低头,认真履职、坚持原则,体现了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高贵品质。井冈山时期,面对频繁的军事“会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有人发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同志观察形势、总结经验、研究理论,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名篇巨著,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等正确思想,照亮中国革命万里程。面对质疑和争议,党员干部不急于解释、不慌于压力,保持冷静、理性分析,如果认准了自己的思路举措是正确的,就毫不犹豫坚持、矢志不渝实践,即便迷雾重重也能蹚出一条新路来。

公而忘私,让利益纠纷妥善化解。现实中很多争议来源于利益的分配和调整。正如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所言,“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面对秦国上下是否将驱逐客卿的争议,李斯并没有从自身利益出发,而是站在利国利民的高度和爱才用才的角度进谏忠言,最终得以采纳,为成就秦国统一大业夯实了战略支撑和人才保障。无独有偶,先后任云南省施甸县委书记、保山地委书记等职的杨善洲,退休后回到家乡的大亮山植树造林22载,最后把价值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杨善洲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大公无私。这些都启示今天的党员干部,在面对政策争议、利益纠纷时,多从国家发展、民生改善的角度考虑问题,少一些个人荣辱得失、进退留转方面的计较,在岗爱岗、求实务实,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担当定力,跑好历史接力棒中属于自己的那一棒。

规范履职,让工作误会无处滋生。基层工作中,如果执行任务不规范、言行举止不恰当或信息传播不到位等,也容易造成误会,触发争议。《庄子·秋水》记载了一则有趣的故事,“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面对朋友惠子因为信息闭塞和醉心利禄引发的猜忌,庄子没有怯弱、逃避,而是赶往见面,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以不畏舆论、坦诚交际的爽朗为今人树立了化解误会、处置争议的典范。当年,焦裕禄刚到兰考上任的时候,围绕撤销劝阻群众外逃避灾的“劝阻办”问题,县委班子成员在常委会上开展了激烈争论。有人认为,劝阻办这块牌子摘得对,灾害严重劝群众回来只能救急,更大的问题是贫困。有人说,外流风是阶级斗争的反映。焦裕禄提出,要搁置争议,对群众外流堵不是办法,得“导”——组织群众集体到外地去挖煤、修路、搞建筑,开展生产自救。古今先贤前人处置争议的范例告诉我们,提高规范程度、严格落实政策、依法依规办事,才能防止工作失误;即便出现了工作误会,搁置争议是前提,关键是涵养闻过则喜的修养和态度,实事求是分析问题,团结群众面对问题,客观冷静解决问题,少用华丽辞藻搪塞,多用实际行动和丰硕成果解释,从而打消外界质疑,赢得党和人民的信任。

本文信息来源自 共产党员网

(0)
上一篇 2022-02-23
下一篇 2022-02-23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