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就业存在的困境及相关建议

我国残疾人口众多,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主要内容,然而当前我国残疾人就业形式并不乐观。据统计,目前我国有1800万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但截至2022年底,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达905.5万人。目前,全国仅3508个残疾人就业帮扶基地共安置4.5万残疾人就业,这对于当前需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一、存在问题

一是残疾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综合竞争能力较差。当今社会的经济结构向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越来越少,而很多残疾人文化程度比较低,所拥有的职业技能不够过硬,难以达到工作要求,在择业上受到较多限制。据中国残联数据显示,全国8500万残疾人中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3591万人,文盲率为43.29%。小学毕业人数为2642万,占比31.07%,而高中以上学历的残疾人占比不到5%。学历低、竞争能力差造成了残疾人就业困难。南昌市残联主席表示,我国残疾人就业质量不高、大部分残疾人未就业问题归根结底出在残疾人整体素质不高上,他们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根本无法胜任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工作需求。尤其在农村更加糟糕,很多残疾人没有一技之长傍身,很难自己生活下去,只依靠政府的救济生活,或者紧紧通过亲友的帮扶等生活。中国残联发布数据显示,今年,我国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将达到31843人,比2022年多2294人,创历年新高。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主任赖伟表示,与健全大学生相比,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存在就业稳定性差、职场融入难、社会接纳度低等困难。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院长高宏曾对6所高校的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过研究,他发现,尽管不少残疾人大学生毕业后会在大城市实现就业,但70%的毕业生月平均收入仅在3000元左右,大多数残疾人大学生依然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指出,由于对工作满意度低,残疾人大学生的职场发展可持续性较差,流动性更强。

二是残疾人就业意愿不强,普遍存在自卑封闭现象。有的残疾人由于身体或精神、智力上存在的缺陷,长期封闭在家中,与外界接触较少,在心理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压抑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缺乏自信。还有部分残疾人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甚至个别认为就业了,就不能再享受低保等兜底保障政策。据中国残联《2021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残疾人的主要生活来源为家庭成员供养,比例高达89.59%;依靠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生活的未就业残疾人比例为2.11%。而且,残疾人就业和培训意愿普遍不高,据调查显示,在16~59岁就业年龄段的13298名残疾人,其中有就业需求的仅为106人,有培训需求残疾人仅为175人。湖北省武汉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表示,尽管每次培训我们都会广泛发动、反复动员,但大多残疾人仍不愿走出家门参加培训,有的即便参加了培训,因就业意愿不高、接受能力有限等,导致最后的就业培训效果也并不理想。

三是政府部门对企业吸收残疾人就业工作方面力度不够。有一些用人单位对残疾人还存有歧视观念,片面地认为安置残疾人就业是福利企业的责任。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表示,企业是追求效益的,残疾人一般工作效率较低,并且一些情况下用人单位还要考虑到为残疾人设立无障碍设施,这样就无形中增加了聘请残疾人的成本,所以有些企业宁可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肯录用残疾人职工。另外,现有残保金征缴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关于印发山东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缴纳保障金的,由保障金征收机关提交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还应当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5%的滞纳金。但是,对于那些不缴或少缴残保金的单位,仅仅是行政措施而没有上升到法律手段,足额催缴相对困难。

二、意见建议

一是提高残疾人就业技术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根据残疾人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积极向残疾人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使其具有一定的就业竞争力;加强对残疾人的心理教育,帮助其树立自立自强的品质,增强融入社会的自信心。例如,大专和本科教育的就业导向还不够强,存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方式和劳动力市场不匹配等问题,所以残疾人高等教育需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就业导向,提升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中国残联副主席、副理事长程凯认为,必须承认,在市场化为主要就业导向的今天,残疾人大学生会经历更为残酷的竞争,因此要给予特殊群体更多的支持和帮扶,为残疾人就业创业营造更好的环境。他指出,用接受高等教育来帮助残疾人提高就业竞争力,用主动就业来实现人生精彩,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也决不能落下残疾人群体。

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力度,营造残疾人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发布政策服务清单等方式,帮助残疾人知晓政策和运用政策。同时,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倡导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残疾人,全力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就业环境。2023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经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9月1日起施行。作为中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的专门性法律,新出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将为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供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主任石宏说及时出台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进一步健全残疾人、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制度机制,充分体现国家和社会对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关心关爱,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要加快推动形成充分尊重残障人士就业公平权的社会氛围,同时不断完善支持残疾人就业的教育培训制度体系和服务制度体系,探索落实企业吸纳残障人就业的税收减免等专项政策,通过重点扶持特殊企业、特殊行业、特定群体,集中扩大残障人就业机会。在欠发达地区,要确保对残疾人的就业服务支撑,显然需要投以更多的关注和资源补充。

三是大力开展残疾人就业指导服务,促进人岗对接。结合残疾人就业需求,动员各类用人单位尽可能地供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岗位,通过组织针对性强的现场招聘会或网络招聘会,帮助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与用人单位进行岗对接。近年来,中央各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和发展残疾人按比例就业、辅助性就业等各类就业形式的专项政策;制定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用、税收优惠减免、政府采购优先等各类扶持办法。《“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提出,要完善残疾人就业法规政策,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提升残疾任职业素质。这些都为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满足残疾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需求提供了路径指引和有力支撑。专业人士指出,针对残疾人不同就业形式,完善扶持办法,创新残疾人就业支持政策措施。建立“残疾人创业就业孵化基地”,为残疾人提供心理疏导、技能培训、创业孵化、党群服务等一站式服务,帮助他们拓展延伸自己业务的渠道与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残疾人的就业率和稳岗率,发挥残疾人自身价值,搭建残疾人向上流动的阶梯。例如,重庆市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通过打造品牌、对接资源等方式孵化入驻企业以及举办赛事展会、高校残疾人双选会等活动搭建就业创业平台 。截至目前,重庆市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已举办培育活动86场,服务涉残企业357家,服务残疾人超2000人次,累计帮助404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基地带动纳税额超220万元,总产值突破8753万元全国政协委员朱晓进认为,要结合社会需求和残疾人特点,将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主就业的一种有效途径。积极安排举办各类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如图片制作、手工编织、西式面点制作、电商等项目的中长期培训班,聘请专业的老师为学员们授课,增强残疾人自身的“造血功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6906,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65639.html

(3)
上一篇 2024-01-03
下一篇 2024-01-03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