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社会民生 规范过度包装

包装精美的商品,拆开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装,商品本身没多少价值。每逢节假日,这种现代版的“买椟还珠”都会引起百姓热议。2024年4月1日起实施的《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生鲜食用农产品》(GB 43284-2023)强制性国家标准,聚焦生鲜食用农产品的过度包装现象,引导相关生产经营企业适度合理包装。

《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生鲜食用农产品》强制性国家标准于2023年9月由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2024年4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明确了蔬菜(含食用菌)、水果、畜禽肉、水产品和蛋等五大类生鲜食用农产品是否过度包装的技术指标和判定方法,针对不同类别和不同销售包装重量的生鲜食用农产品设置了10%到25%包装空隙率上限;规定蔬菜(包含食用菌)和蛋不超过3层包装,水果、畜禽肉、水产品不超过4层包装;明确生鲜食用农产品包装成本与销售价格的比率不超过20%,对销售价格在100元以上的草莓、樱桃、杨梅、枇杷、畜禽肉、水产品和蛋加严至不超过15%。该标准具体到商品类别,对商品包装层数、空隙率、成本占比做了具体要求,有效规范了包装大于商品的“买椟还珠”行为,保障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在该规定出台之前,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于2023年9月就实施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对月饼、粽子、绿豆糕、茶叶等31类食品、16类化妆品的包装要求进行了规范。例如规定禁止月饼与其他产品混装,粽子与超过其价值的产品混装,就是回应早些年愈演愈烈的红木包装月饼、贵金属包装粽子现象。今年实施的“生鲜食用农产品”强制性国家标准,扩大了过度包装的规范范围,有利于更好地规范和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资源节约目标。

近些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绿色包装评价方法与准则》《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等准则,各类媒体也在大力宣传,营造绿色消费氛围。抵制过度包装行为,还需要生产经营者在供给侧发力,向社会提供有利于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商品和服务。可通过大数据对产品包装进行分析,使用最少的包装材料实现对商品的有效力学支撑,从而减少包装物使用量;研发新型包装材料,利用新技术进一步降低物流包装成本。多措并举,共同推进,既有利于形成低碳消费的社会风尚,又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助力转型升级。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基层网立场,发布者:2727,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ceng.org/xyxx/195667.html

(0)
上一篇 2024-04-25
下一篇 2023-12-14

你可能感兴趣的

投稿指南 网址导航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